缩略图

指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作者

毕光容

四川省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校 宜宾市 珙县 644500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应在发展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这一背景下,“以读促写”教学模式逐渐被认可与推广。它强调在阅读中汲取信息、建立思维、提炼语言,再通过写作输出观点与策略,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面对更复杂的话题和多维度的表达任务,因此将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表达能力的成长。

一、选择问题导向型文本,激发思维探究动机

在“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中,文本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质量。教师应紧密围绕教学主题和写作目标,精心挑选那些内容丰富、富有争议性且贴近现实生活的问题导向型文本。这类文本通常包含明确的问题情境,呈现多元观点的碰撞,甚至涉及社会热点和伦理道德等深层次话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欲望[1]。

例如,在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关于塑料污染现状的新闻报道或评论文章。文本中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环境保护相关词汇和句式结构,还围绕“Should plastic bags be banned?”这一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呈现了支持与反对两方的观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理解文章信息、辨析不同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而是积极的认知建构和价值判断。

问题导向型文本不仅激活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相关知识后,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度思考和观点表达,从而为后续写作环节提供扎实的认知基础和丰富的语言素材。教师在选材时,应注重文本的多样性与层次感,既包括社会热点问题,也涵盖文化差异、科技发展等领域,确保学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探究复杂问题,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深度。

二、引导深层阅读理解,建构信息整合能力

有效实施“以读促写”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帮助他们超越表面文字,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逻辑结构,从而逐步建构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精读指导、小组研讨、批注阅读等,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写作目的,并比较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层层剖析文本内容。例如,针对一篇议论文,教师可以提出:“What is the writer's main argument?”促使学生明确文章的核心论点;“How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his ideas?”引导学生关注论据的种类与作用,如数据、事实、案例或专家意见等;“What are the counterarguments?”则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作者如何回应反对意见,体现辩证思维。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还锻炼他们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能力,强化对文本整体意义的把握[2]。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批注阅读的方式,在文本中圈点关键句、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促进与文本的互动。小组研讨则为学生提供交流观点、澄清疑惑的平台,促使他们通过讨论深化理解,形成多元视角。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综合利用信息,抓住重点,理清因果关系,识别论证策略,从而实现对复杂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思维桥梁,促进观点转化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衔接不仅是语言层面的简单转换,更是学生认知与思维的深度再加工过程。教师在“以读促写”的教学中,应积极搭建起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文本信息,转变为主动构建个人观点,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强调观点的迁移与再创造,既要求学生理解原文意义,更要引导其形成独立见解,增强写作的原创性和逻辑性[3]。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系统性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摘要、观点重构、立场转换和角色切换。例如,组织学生首先进行阅读摘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这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为写作提纲的构建奠定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对文本观点进行重构,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验或背景,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补充,这种重构训练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表达。

教师可通过“角色辩论”活动促进学生的观点转化与表达能力。在此活动中,学生需从文本中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模拟角色身份,阐述其立场和理由。这不仅激发学生对文本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深入思考,也促使他们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增强观点的多样性和辩证性。随后,学生根据辩论内容整理写作提纲,形成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写作框架,从而实现从阅读理解到个人表达的自然过渡。

通过这些思维过渡的训练,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明确立场,更加自信和精准地将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写作内容。这种系统的认知转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强化了其表达态度与观点的能力,使得写作不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述,而成为思维成果的语言呈现。最终,学生在“读懂—说清—写出”的完整链条中,实现了思维品质和语言技能的双重提升,切实促进了“以读促写”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结束语:

“以读促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路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选择问题导向文本、引导深度阅读、促进观点迁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信息整合、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真实语境中更好地解决问题、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曾艳. ‘以读促写’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高中版),2021(3): 27–30.

[3]李娟. 问题导向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2):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