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协调控制与稳定性研究

作者

周中岳

山东展梦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56600

引言

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碳减排目标的提出,使得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本文将系统梳理储能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其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协调控制模式,并对提升系统稳定性的机理与措施进行探讨。

一、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

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调节枢纽,发挥平滑输出、频率电压调节和辅助服务等多重作用。其通过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期储能、低谷期放能,有效“削峰填谷”,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波动性电源的消纳能力。储能系统具备快速响应特点,能参与有功调节,增强频率控制和系统动态稳定性,同时通过无功补偿提升电压支撑能力,保障电网安全。此外,储能系统还可提供备用容量、黑启动、孤岛运行等服务,提升电网自愈与抗扰能力。特别是在微电网、分布式发电等场景,储能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已成为支撑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提高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单元。

二、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协调控制策略

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协调控制,主要体现在能量优化调度、动态响应控制与多主体协同调节等方面。首先,能量优化调度是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基础。通过科学配置储能容量、合理规划充放电时序,储能系统可以实现电力系统能量平衡最优化,降低新能源弃风弃光率。当前,许多调度中心采用预测-优化联合方法,根据负荷预测、风光出力预测和市场电价信息,动态调整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计划,提高系统整体效益。其次,动态响应控制是储能系统应对新能源波动的核心能力。新能源发电易受短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电力系统频率、电压出现快速波动。储能系统可基于自动控制算法,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在毫秒级或秒级时间尺度内快速响应频率、电压偏移,实现一次调频、AGC 调节等动态响应。第三,多主体协同调节是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运行的重要方向。在大规模新能源和多类型储能并存的复杂系统中,需通过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发电侧、储能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多元互动。多储能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虚拟电厂聚合、群控优化等技术,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并网的灵活性和电网的整体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平台的新型能量管理系统正在不断发展,为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总体来看,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需根据系统结构、应用场景和运行目标灵活定制,才能实现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高效匹配与协同优化。

三、储能系统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机理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高比例接入,易引发系统惯性下降、短路容量不足、故障穿越能力减弱等稳定性风险。储能系统通过有功、无功的快速调节和能量的时空迁移,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稳态和动态稳定性。具体来说,首先,储能系统提升了电网频率稳定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出力易因突发天气变化产生剧烈波动,导致电网频率快速偏移。储能系统通过高速响应,参与系统一次、二次调频,在电力供需不平衡时迅速补偿或吸收有功功率,抑制频率偏移,缩短频率恢复时间。研究表明,配置合理的储能容量可大幅提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频率调节能力。其次,储能系统提升了电网电压稳定性。分布式新能源并网点多面广,易导致局部电压波动甚至越限。储能设备通过无功功率调节,实时支撑母线电压,防止电压塌陷,提升系统电压安全裕度。第三,储能系统增强了电力系统的抗扰与自愈能力。发生突发故障或外部扰动时,储能系统能够作为应急备用,通过黑启动、孤岛运行等方式保障重要负荷供电,提高系统整体韧性。除此之外,储能系统还可以抑制功率振荡、协助系统解列等多项动态稳定性服务。随着电力电子化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系统在多时空尺度下的协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为新能源电力系统提供了多层次、多场景的稳定性支撑。可以预见,储能系统将成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保障的核心装备。

四、典型储能技术的应用效果与系统实践

当前,电化学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机械储能(如抽水蓄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如超级电容、超导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锂电池储能以其高能量密度、快响应、易于模块化集成等优点,在新能源配套调频、削峰填谷、调压支撑等场景中表现突出。抽水蓄能作为最成熟的大型储能技术,主要承担系统级能量时移、负荷平衡、应急备用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大电网的调节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更多项目采用“风光+储能”一体化配置方案,如大型风光基地配套千兆瓦级储能电站,为新能源电力输出平滑和电网调节能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实际工程案例显示,科学配置与协调控制的储能系统能够大幅降低新能源弃风弃光率,提升系统调频、调压水平,减少系统运行事故。典型如青海、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储能与新能源联合调度,有效缓解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系统安全挑战,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智能化储能管理系统和虚拟电厂平台的应用,为多储能单元的协同控制、能量优化分配和大数据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新能源与储能的深度融合应用持续向前发展。

五、结论

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技术,在协调控制和系统稳定性提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科学配置与智能调度,储能系统不仅能优化新能源电力输出特性,提升电网频率、电压等稳定性指标,还能有效促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持续下降,其在电力系统中的规模和作用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储能系统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协调控制将依赖于先进的信息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时空尺度的动态优化。建议持续加强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机制和市场体系,推进储能与新能源一体化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助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郇宏章.电力工程中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电力系统动态协同控制研究[J].电工技术,2024,(S2):169-171+174.DOI:10.19768/j.cnki.dgjs.2024.26.059.

[2]李小军.跟网型储能与构网型储能协同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24,65(23):75-77+80.DOI:10.19769/j.zdhy.2024.23.022.

[3]梁爽.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C]//《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202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三).国网新疆电力巴州供电公司;,2024:72-73.DOI:10.26914/c.cnkihy.2024.04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