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路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分析

作者

郑海荣

身份证号码:320924198707124826

引言

市政路桥施工里,防水路基面的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路桥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更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与使用体验。一旦防水路基面出现问题,将引发渗漏、结构损坏等严重后果,维修成本高且影响交通。

1 市政路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特点

市政路桥施工中的防水路基面施工具备独特属性与严格要求。其施工环境复杂,常处于城市交通要道,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密集,施工空间受限,需在保障正常交通秩序与周边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作业,对施工组织与现场协调能力提出高挑战。防水路基面作为路桥结构与外界水分接触的关键界面,对防水性能要求严苛,需选用适配的防水材料,通过精细施工形成连续、无缝隙的防水层,有效阻隔雨水、地下水等侵蚀,防止水分渗入路基内部导致强度降低、沉降变形等问题。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紧密相连,从基层处理到防水层铺设,再到保护层施工,每一步都影响整体防水效果,需严格控制工艺参数与质量标准。施工受气候条件影响显著,雨季、低温等恶劣天气可能阻碍施工进度,影响防水材料性能与施工质量,需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水路基面施工还需兼顾与后续路面施工的衔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满足市政路桥长期使用需求。

2 市政路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环节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市政路桥防水路基面设计常因缺乏实地调研与科学分析,导致方案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设计人员未深入现场考察地质条件、水文特征及交通荷载,仅凭经验或简单调整既有图纸参数完成设计。在昼夜温差显著的地区,未针对混凝土材料的温度敏感性进行专项设计,导致路基面因收缩膨胀产生裂缝,进而引发渗漏问题。此外,设计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规划不足,如未结合当地降雨强度设置合理的排水坡度或排水通道,导致雨水积聚侵蚀路基。部分项目为降低成本,盲目简化防水层结构,如未在混凝土基层与沥青面层间设置过渡层,导致材料间粘结力不足,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脱层、鼓包等病害。此类设计缺陷直接削弱了防水路基面的耐久性,缩短了路桥使用寿命。

2.2 材料选用与质量控制存在漏洞

防水路基面施工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但实际工程中常因材料选用不当或质量管控缺失引发问题。部分施工单位为压缩成本,选用价格低廉但性能不达标的防水卷材、乳化沥青或混凝土添加剂。使用耐候性差的防水涂料,在紫外线长期照射下易老化开裂,失去防水功能;或采用含泥量过高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导致基层密实度不足,形成渗水通道。材料进场验收环节亦存在漏洞,部分项目未严格执行抽检制度,对材料的拉伸强度、粘结力、抗渗性等关键指标检测不足,甚至默许供应商以次充好。某市政道路工程中,因使用低温脆性显著的改性沥青,冬季低温环境下防水层开裂,引发路基沉陷事故。材料质量失控不仅增加后期维修成本,更对行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2.3 施工技术工艺与现场管理不规范

防水路基面施工涉及多道工序,技术工艺的规范性直接影响防水效果。实际施工中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基层处理不到位,如未彻底清除混凝土表面浮浆、油污或松动颗粒,导致防水层与基层粘结不牢;二是抛丸、拉毛等粗糙化处理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如抛丸机行走速度过快或弹丸粒径选择错误,造成表面粗糙度不足或过度损伤基层;三是防水涂料喷涂不均匀,局部漏涂或厚度超标,形成薄弱环节;四是养护措施缺失,如未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时覆盖保湿,导致表面干缩裂缝。现场管理方面,部分项目存在交叉施工协调不足、成品保护缺失等问题。在防水层施工后未设置警示标识,被后续工序设备碾压破坏;或雨季施工时未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导致基层浸泡软化。此类工艺缺陷与管理疏漏,使防水路基面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抗渗等级,加速了路桥结构的劣化进程。

3 市政路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优化提升策略

3.1 强化设计阶段精细化与动态适应性

市政路桥防水路基面设计需突破传统经验主义模式,建立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精细化设计体系。设计前应通过地质钻探、水文监测及交通流量分析,精准掌握项目所在地的土质特性、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车辆荷载特征。针对软土地基区域,需结合沉降监测数据优化防水层厚度与材料弹性模量,确保其与路基变形协调;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应选用低温柔性优异的防水卷材,并增设温度应力缓冲层。设计过程中需引入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模拟防水层与基层、面层的界面应力分布,优化结构衔接细节,如设置倒角过渡、增设粘结强化层等。建立设计参数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施工阶段反馈的基层平整度、含水率等实测数据,实时修正防水层施工参数,确保设计意图与现场条件高度契合。

3.2 构建全流程材料质量管控体系

材料质量是防水路基面性能的基础保障,需建立覆盖采购、运输、储存及施工全流程的管控机制。采购环节应制定严格的材料准入标准,优先选用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防水卷材、聚合物改性沥青及混凝土外加剂,重点核查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低温柔性及抗渗等级等核心指标。例如,在潮湿多雨地区,应选用耐水性优异的自粘型防水卷材,其吸水率需控制在 2% 以内;对于重载交通路段,混凝土基层需掺加抗裂纤维,将抗折强度提升至 5MPa 以上。运输过程中需采取防雨、防晒及防机械损伤措施,避免材料性能劣化。储存环节应建立分类管理制度,防水涂料需存放在阴凉通风库房,温度控制在5-35℃之间;卷材应直立堆放,高度不超过2 层,防止变形。施工前需进行材料复验,通过现场取样检测粘结强度、不透水性等关键性能,对不合格材料实施清退处理。

3.3 推行标准化施工工艺与智能化监控

施工工艺的标准化是保障防水路基面质量的核心环节,需制定覆盖基层处理、防水层铺设及成品保护的全工序操作规范。基层处理阶段应采用抛丸机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通过控制行走速度( (3-5m/min) )与弹丸粒径( (0.3-0.8mm ),确保粗糙度达到 80-100μm ,增强防水层与基层的粘结力。防水涂料喷涂需采用机械喷涂设备,通过调节喷枪压力(0.4-0.6MPa)与喷嘴直径( 2.5-3.0mm ),实现涂层厚度均匀性控制在 ±0.2mm 以内。施工过程中应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关键工序节点布置传感器,实时监测基层含水率、环境温度及涂层固化程度等参数。例如,通过在混凝土基层内埋设温湿度传感器,当含水率超过 6%时自动触发报警系统,阻止防水层施工;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涂层表面温度均匀性,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性能衰减。成品保护阶段需设置防护围挡,禁止非施工车辆通行,并在防水层上覆盖土工布进行物理隔离,防止后续工序对防水层的破坏。

结束语

市政路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涵盖多方面要点。严格把控材料质量、规范施工流程、注重细节处理等,是确保防水路基面质量的关键。施工人员需不断学习新技术、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战 宏. 市政 路桥 施工 中防 水路 基面 施工 技术 分析 [J]. 工程 技术 研究,2024,9(24):57-59.

[2]陈亦洋.浅谈市政路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0):133-135.

[3] 房 珂 , 牛 连 慧 . 市 政 路 桥 施 工 中 防 水 路 基 面 的 施 工 技 术 [J]. 汽 车 画刊,2024,(06):251-253.

[4] 胡 国 钦 . 浅 析 市 政 路 桥 施 工 中 防 水 路 基 面 的 施 工 技 术 [J]. 中 华 建设,2024,(02):125-127.

[5]郭凯.市政路桥工程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8(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