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革命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范式重构

作者

杨慧君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一、困境与突破:革命文化教学的现实审视

(一)教学困境的三维透视

1.历史语境的断裂性

统编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革命题材课文,其创作背景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场景相隔近百年,形成明显的时空鸿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 68%的受访学生反馈“ 很难理解革命年代人们为何愿意牺牲” 。这种认知上的隔阂,导致教学易陷入“ 标签化” 解读误区——将英雄人物简单等同于“ 不怕牺牲” 的符号形象,却忽略了他们作为“ 鲜活个体” 的情感复杂性与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

2. 情感体验的表层化

传统革命文化教学常采用“ 背景介绍—文本内容分析—革命精神提炼” 的线性流程,学生的学习多停留在对文本语言的认知层面,难以产生深度情感共鸣。以《军神》教学为例,多数教师会重点分析刘伯承的语言描写以凸显其“ 坚强” ,却忽视了手术场景中“ 汗珠滚滚” “ 青筋暴起” 等细节所蕴含的生命张力。课后跟踪调查显示,仅 32%的学生能在朗读文本时展现出符合情境的情感表达。

3. 文化传承的工具化

部分教师将革命文化教学与政治教育简单等同,机械套用“ 革命精神讲解+现实意义关联” 的固定模板。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化传承流于形式:学生虽能准确复述“ 长征精神” “ 延安精神” 等概念,却难以将这些精神内涵转化为自身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内在支撑力量。

(≡) 范式转型的理论支撑

1.对话教育学理论

巴赫金的对话教育学理论指出,文本并非静态的文字集合,而是作者与读者跨越时空展开精神对话的特殊场域。革命文化课文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与革命先辈建立深度精神联结。通过设计“ 角色置换” “ 历史场景重构” 等教学活动,可有效激活文本的对话潜能,打破时空对认知的限制。

2. 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体验是认知建构的关键基础,脱离身体参与的认知往往是浅层的。将革命文化教学从“ 知识传递” 转向“ 身体实践” ,例如借助 VR 技术重现长征行军场景、组织学生参与红色题材剧本创编与表演等活动,能让学生在具象化的身体体验中实现革命精神的情感内化,而非单纯记忆抽象概念。

3. 文化记忆理论

哈布瓦赫的文化记忆理论认为,集体记忆的延续需要依托仪式化活动作为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设计“ 红色故事会” “ 英雄家书朗读会” “ 革命文物讲解” 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可将革命文化从“ 教材内容” 转化为学生的个体记忆,使抽象的文化符号成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财富。

二、范式重构:历史对话与生命成长的双维路径

(一)文本解读的三重突破

1.从单维叙事到多维解构

摒弃“ 英雄事迹梳理+精神品质总结” 的固化解读模式,构建“ 文本细节细读—历史背景溯源—文化内涵解码” 的立体解读框架。以《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为例,在分析邱少云牺牲细节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局势、志愿军的战术安排及战场环境等具体史料,让学生理解其“ 严守潜伏纪律” 选择的历史必然性,而非仅将其视为“ 勇敢” 的象征。

从语言训练到情感唤醒

将革命文化课文的语言教学与情感体验深度融合,实现“ 语言感知” 与“ 情感共鸣” 的同频共振。例如在《七律·长征》教学中,通过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 的平仄韵律、“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中“ 暖” 字的语境含义,引导学生感受诗句背后蕴含的悲壮情怀与豪迈气概,让语言学习成为情感唤醒的媒介。

从知识传递到意义生成

搭建“ 文本内容—现实生活—自我认知” 的意义联结链,推动革命文化从“ 他者经验” 向“ 自我认知” 转化。在《小英雄雨来》教学中,设计“ 如果我是雨来,面对敌人会如何选择” 的情境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虚构叙事中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诠释英雄精神,自主建构革命文化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的四维策略

1.时空重构:创设沉浸式学习场

技术赋能:借助 3D 建模技术对《飞夺泸定桥》中的战斗场景进行数字化复原,学生通过 VR 设备“ 亲历”铁索桥的晃动、枪弹的呼啸与江水的湍急,在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紧张感)中直观感受革命历程的艰险,深化对“ 不怕牺牲” 精神的理解。

地域联结:开发校本课程《深圳红色记忆》,组织学生走访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深圳革命烈士陵园等本地红色资源,采集革命先辈的口述历史资料,将教材中的“ 宏大历史叙事” 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 身边红色故事” 。

2.角色转换:构建主体间性对话

文本对话: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设计“ 老班长的日记续写” 任务,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还原老班长“ 节省鱼钩给战士钓鱼” “ 隐瞒病情坚持带队” 等场景的心理活动,通过角色代入实现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共情。

代际对话:邀请抗美援朝老兵、革命先辈后代走进课堂,与学生开展“ 跨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老兵讲述“ 战场吃雪解渴” “ 夜间潜伏防暴露” 等真实经历,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阂,让革命精神成为可触摸的生命经验。3.文化共生:搭建多维实践平台

艺术融合:将《灯光》改编为微电影脚本,学生在分镜设计、台词创作中理解“ 灯光” 象征的“ 希望” 与“ 牺牲” 内涵;通过排演《小英雄雨来》课本剧,在肢体语言、表情演绎中深化对英雄形象的认知。

生活迁移:开展“ 红色基因在行动” 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为社区孤寡老人提供陪伴服务、参与“ 红色故事进社区” 宣讲,在具体行动中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实现革命精神的生活化转化。

4.评价革新:建立动态成长档案

过程性评价:设计“ 革命文化学习护照” ,记录学生参与情境体验、红色实践、作品创作等活动的表现,设置“ 历史共情星” “ 文化创新星” “ 实践践行星” 等多维评价维度,避免单一分数评价的局限。

发展性评价:采用 PAD 情绪量表、文化认同访谈提纲等工具,追踪学生一学期内对革命文化的情感态度变化,通过“ 前测—中测—后测” 的对比分析,动态评估教学范式的实施成效。

三、实践成效:基于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某小学 3-6 年级的 6 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 3 个(142 名学生),采用“ 历史对话—生命成长” 双维教学范式;对照班 3 个(143 名学生),沿用传统革命文化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年级、性别、前期革命文化认知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05)。

2.工具开发

历史共情量表:参考已有研究编制,包含“ 情感共鸣” “ 历史理解” “ 价值认同” 3 个维度,共 22 个题项,采用里克特 5 级评分。信度分析显示,量表 Cronbach’ s α 系数为 0.87,表明信度良好。

文化认同问卷:涵盖“ 文化认知” “ 情感归属” “ 行为意向” 3 个维度,共 18 个题项,采用里克特 5 级评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χ ²/df〔卡方自由度比〕=2.13,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0.05,CFI〔比较拟合指数〕=0.94),问卷结构有效。

(二)结果分析

1.历史共情能力提升显著

后测数据显示,实验班历史共情量表得分均值为 3.87(标准差 0.62),显著高于对照班的 3.12(标准差 0.58),效应值 d=0.78(中等以上效应量)。质性访谈发现,实验班学生能更深入地分析革命人物的行为动机,例如有学生提到“ 老班长其实也会害怕饥饿和死亡,但他更担心战士们活不下去,所以才把仅有的食物让给别人” ,体现出对人物情感的深度理解。

2. 文化认同度大幅提高

实验班文化认同问卷总分均值为 4.12(标准差 0.49),显著高于对照班的 3.45(标准差 0.53),效应值 d=0.65。从各维度来看:

认知维度:实验班 90%的学生能准确区分“ 长征精神” (不怕艰险、团结协作)与“ 延安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涵,而对照班这一比例仅为 65%;

情感维度:92%的实验班学生表示“ 觉得革命先辈和自己的距离很近,能感受到他们的付出” ,对照班该比例为 67%;

行为维度:一学期内,实验班学生参与红色志愿活动(如革命纪念馆讲解、红色故事宣讲)的平均频次为3.2 次,是对照班(1.4 次)的 2.3 倍,体现出更强的文化践行意愿。

(三)典型案例解析

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实验班采用“ 三维立体教学法” ,具体实施如下:

1.空间维度:通过 VR 技术还原棋盘陀的地形特征(如悬崖高度、山路坡度),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 五壮士向棋盘陀顶峰撤退” 的过程,直观感受“ 绝路突围” 的地理困境;

2.时间维度:组织学生对比抗日战争时期(家国危亡、保家卫国)与当代社会(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家国观念,讨论“ 牺牲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 ;

3.价值维度:开展“ 如果我是五壮士班长马宝玉,会选择跳崖还是投降” 的辩论会,学生在观点碰撞中理解“ 宁死不屈” 背后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民族气节。教学后测显示,实验班学生对“ 爱国主义” 的理解从“ 必须为国捐躯” 拓展到“ 做好身边小事、维护国家荣誉” ,认知结构更具时代性。

四、反思与展望

(一)教学启示

1.历史对话的本质是精神相遇

革命文化教学不应局限于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的传递,而需通过情境创设、角色置换等方式,搭建学生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话桥梁。例如通过“ 英雄家书跨时空阅读” 活动,让学生品读“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为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解放” 等家书内容,感受革命者作为“ 普通人” 的亲情、友情与家国情怀,实现精神层面的深度相遇。

2.生命成长的关键是意义建构

教师需引导学生将革命文化与个人生命叙事相结合,实现文化内涵的个性化转化。以《清贫》教学为例,设计“ 我的财富观” 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对比方志敏“ 经手百万公款却一尘不染” 的清贫观与当代社会的物质追求,自主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财富” ,推动革命文化从“ 教材知识” 转化为“ 个人价值理念” 。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代际传递

构建“ 学校—家庭—社区” 联动的文化传承机制,通过“ 小手拉大手” 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革命故事、精神内涵讲给家长听,带动家庭参与红色文化学习(如共同观看红色电影、参观革命纪念馆)。这种代际传递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还能激活社区的红色文化基因,形成文化传承的闭环。

(二)未来方向

1.构建革命文化教学的智能生态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革命文化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开发“ 革命先辈智能对话系统” ,模拟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语言风格与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提问(如“ 长征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获得个性化解答;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情感发展轨迹(如对革命文化的兴趣度、共情深度),精准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如红色绘本、革命题材短视频),实现个性化教学干预。

2. 深化革命文化的跨学科融合

推动革命文化与美术、音乐、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深度融合:美术课中分析《开国大典》油画的色彩语言(如红色象征革命胜利、黄色象征光明),理解艺术作品中的革命文化内涵;音乐课中学唱《黄河大合唱》,通过“ 风在吼,马在叫” 的旋律感受抗日军民的激昂斗志;历史课中结合“ 红军长征路线图” ,理解地理环境对革命历程的影响。通过多学科协同,构建多维度的革命文化感知体系。

3. 建立革命文化教学的长效机制

建议学校将革命文化教学纳入整体课程规划,开发序列化的校本课程(如低年级“ 红色绘本阅读” 、中年级“ 红色故事创编” 、高年级“ 红色课题研究” ),避免教学的碎片化;建立区域革命文化教学教研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资源共享(如优秀教案、VR 教学素材)、教师培训等活动,持续优化教学实践,确保革命文化教学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结语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本质上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引领学生实现生命成长的教育实践。当教学重心从“ 知识传递” 转向“ 意义建构” ,从“ 符号解读” 转向“ 情感浸润” ,革命文化才能真正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通过“ 历史对话—生命成长” 双维范式的建构与实践,我们不仅在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更在培育具有历史责任感、文化认同感与时代使命感的现代公民——这既是语文课程“ 立德树人” 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巍. 统编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8): 45-51.

[2] 陈莹玉. 地域红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化利用[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6): 78-84.

[3] 吴欣歆. 革命传统教育进语文课堂的实施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2): 63-68.

[4] 周益平. 三维课堂: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3): 102-108.

[5] 杨柳. 组文教学在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应用研究[J]. 小学语文教学, 2024(4): 23-27.

[6] 陈艳.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24(5): 56-62.

[7] 贾玲. 革命文化教学中的情感评价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34):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