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策略

作者

周学洪

四川省井研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

前言:生猪养殖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核心模块,确保生猪饲养总量与品质处于稳定状态下,将关乎猪肉市场供应、物价维持以及农业产业链发展,为了能够切实达成这一目标,需将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真正落地,由于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养殖人员没有掌握标准化饲养技术方法,需借助于高质高效地推广工作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

一、推广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的价值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指的是依托于现代化理念、先进的设施设备以及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而生成的流程化饲养方法,推广此项技术对于生猪养殖行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切实保障生产效率与猪肉品质。推广此技术,让养殖人员规范化掌握标准化养殖方法,同时与科学的管理经验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相配合,更加重视养殖地点选择与生猪品种挑选,营造出优越的养殖环境,为生猪的健康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其二,为养殖人员带来更多收入,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工作,使得养殖人员能够充分意识到此项技术的优势作用,以供种、饲养技术、原料供应以及保护价收购的统一化为支撑,将生猪养殖风险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取得更大化的养殖效益。并且还能够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到生猪养殖产业当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

其三,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养殖人员全面掌握饲料添加、接种免疫、添加剂等使用规范要求,有助于猪肉中的药物残留减少,降低出现疫病发生概率,有力控制疫病传播范围,以此实现食品安全保障目标。

二、推广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有效策略

(一)完善组织结构,强化技术推广精准落实保障

完善且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保障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和精准落实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技术推广相关工作开展前,需要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和调整,如设立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应由各层级领导及技术人员组成,组长要发挥好自身的协调指挥作用,妥善安排各种推广宣传方案实施,提升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成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充分利用多样性传播媒介。根据现阶段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现状,

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加以利用,宣传与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标准化养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技术服务等,帮助养殖户进一步了解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调动养殖户应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利用生猪养殖的区域化特性,合理设置技术推广试点。其目的是发挥典型实例的引导示范作用,使养殖户明确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要点,以及各个饲养环节的注意事项。例如,定期组织养殖户参与专题培训,并到技术推广试点进行参观学习,帮助其调整现有生猪饲养技术,持续优化生猪饲养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助力标杆生猪养殖场打造,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二)多维度加强技术推广支持,促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发展

为了保证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得到持续化、常态化开展,在经济层面强化保障,不仅可以有效扩大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覆盖范围,也能积极促进区域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以促进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常态化、可持续开展为抓手,根据现阶段生猪养殖的区域化、规模化特点,由相关机构及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技术服务以及协调工作,面向生猪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使其明确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扩大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应用覆盖面,解决基层生猪养殖的标准化程度低、不科学等问题。

例如,由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兽医为本地区生猪养殖户提供上门技术服务,尤其是在猪病高发期,除了为养殖户提供免费药物以外,也要协助养殖户科学制定猪舍消毒计划,完善养殖环境条件同时,也能起到预控猪疫病传播的作用。除此之外,结合前期实地调研数据,明确区域现有养殖场数量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监管区,将技术推广责任落实到个人,为养殖户提供防疫、消毒以及科学化饲养管理等服务,以保障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持续性。

二是调整技术推广资金投入比例。由于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推广涉及的各个环节均需要投入一定资金支持;为了加快各个区域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进度,政府部门要注重此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调整,解决技术推广经费不足问题。例如,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在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基础上,提高整个区域的生猪良种化水平。以现有功能完备、设施设备齐全的种公猪站和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全面推广普及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按照政策要求提供相应补贴,调动养殖户应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降低养殖成本和疾病传播风险。

(三)重视技术应用的严格化管控,提升生猪饲养的科学性

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持续性推广,必须重视和加强相关技术措施的严格化把控,以促进区域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深入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猪饲养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保障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化的饲养管理。由于养殖规模不同,部分养殖场的猪舍空间相对较小,以周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全面预控各个阶段的传染源;因此,在饲养管理期间,可以实施分批生产模式,按照母猪三周为一个发情期的规律,精准化、分批次隔离舍内猪只,既能为养殖人员开展产仔、断奶、消毒等工作提供便利,也能起到控制疾病传播风险的作用。

二是不同饲养阶段实施精细化技术管理。例如,在产仔阶段,养殖户需要做好初乳管理工作。由于舍内部分母猪可能存在不具备抗体的情况,此时养殖人员应采取仔猪寄养措施,在母猪产仔的 12 小时以内,完成仔猪交换;产仔 24h后,暂停寄养,目的是防止潜在病毒传播。进入断奶阶段时,应注重舍内猪只密度控制,减少应激反应对猪的影响,该期间合理调整每日饲喂量和饲喂频率,确保仔猪成功断奶同时,也能为其发育提供充足营养。根据生猪不同饲养阶段的技术要求,实施精细化技术管理,有利于提升生猪饲养的科学性。

三是精准落实疾病防控,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免疫程序。猪疾病是影响生猪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且部分由细菌、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会在人类及其他牲畜之间进行传播;因此,在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过程中,必须精准落实疾病防控,同时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免疫程序,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猪疾病扩散和传播,也能增强猪的机体性能,以及抗病能力。

例如,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免疫措施。针对猪瘟,当舍内仔猪达到 30日龄时,需要进行第一次免疫;60 日龄时,完成第二次免疫;按照规定标准,稀释预防猪瘟疾病的药剂,以 1.3 头份/头为标准,控制注射剂量,免疫 4d后,猪将产生免疫力,免疫周期不低于 1 年[2]。当舍内发生猪疫情时,需要立即隔离与控制传热源,并扑杀后的病猪采取无害化处理,起到将传染源有效控制的作用;并做好相应隔离与消毒工作,将传播途径直径切断,提升生物安全水平,降低猪瘟、口蹄疫等疾病对生猪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为了推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应当积极探索可行化的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推广有效路径,通过采取得当的组织措施、将经济措施真正落地、严格化把控技术措施几方面,促使生猪养殖人员可从传统、落后的饲养技术局限性中突破出来,切实掌握标准化饲养技术要点,使得猪肉品质提升,创造出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宗祥.生猪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J].畜牧业环境,2024,(13):111-112.

[2]崔慧玲.生猪养殖标准化技术要点[J].养殖与饲料,2021,20(0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