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园林建设的融合与创新
董恩庆
身份证:210111198907151019
摘要:传统园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智慧与人文精神。本文围绕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园林建设的融合与创新展开研究,首先阐释传统园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其次分析两者融合的现实基础、主要挑战及基本原则;最后从理念转译、符号创新、技艺活化三个维度提出融合创新路径。研究旨在探索传统园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为当代园林建设注入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推动园林事业实现传统文脉与现代需求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传统园林文化;当代园林建设;文化融合;创新路径;传承发展
引言
传统园林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理念、技艺体系与文化表达,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当代园林建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面临着文化特色缺失、生态理念浅层化、功能需求多元化等问题,亟需从传统园林文化中汲取养分。然而,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建设需求存在时代差异,简单复刻或全盘摒弃均非良策。
1 传统园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
1.1 造园理念的精神内核
传统园林文化的造园理念以 “天人合一” 为核心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理念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在造园过程中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通过模拟自然山水格局,实现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注重 “情景交融” 的意境营造,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联结,使园林成为寄托情思、感悟生命的精神空间;秉持 “中庸适度” 的生态智慧,反对过度雕琢与资源浪费,追求 “用而有度” 的可持续造园模式。
1.2 文化符号的表达体系
传统园林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符号表达体系,是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在空间符号上,通过匾额、楹联、摩崖石刻等文字符号传递思想情感,用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空间序列营造含蓄深远的审美体验;在植物符号上,借助松竹梅 “岁寒三友”、莲荷 “出淤泥而不染” 等植物意象寄托品格追求,形成 “托物言志” 的文化传统;在建筑符号上,亭台楼阁的形制、门窗的纹样、山石的寓意等,均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1.3 技艺体系的实践智慧
传统园林文化蕴含着系统的造园技艺实践智慧,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叠山理水技艺通过 “瘦、透、漏、皱” 的选石标准与 “师法自然” 的堆叠手法,再现山水意境,展现 “一拳代山,一勺代水” 的空间浓缩智慧;植物配置技艺遵循 “适地适树” 原则,注重植物四季形态变化与文化寓意的结合,形成 “四季有景,季季不同” 的景观效果;建筑营造技艺强调与环境的协调,通过材质选择、尺度把控、细节处理,使建筑自然融入山水格局,实现 “建筑与自然共生” 的营造目标。这些技艺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凝聚着历代造园师的经验与智慧。
2 传统与当代园林融合的基础与挑战
2.1 融合的现实基础
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园林建设的融合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的契合与功能需求的互补。从价值理念看,传统园林的 “天人合一” 生态观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契合,为园林的生态化设计提供了文化支撑;传统园林的人文关怀精神与当代园林 “以人为本” 的建设目标相呼应,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空间的需求。从功能需求看,当代园林建设在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可通过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文化符号、空间营造经验得到有效补充,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功能协同。
2.2 当代转化的主要挑战
两者融合过程中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首先是功能需求的差异,传统园林多为私人或小众游赏空间,而当代园林以公共性、开放性为特征,需满足大规模人群的多元需求,传统造园模式难以直接适配;其次是审美语境的变化,当代社会审美趋向简洁、现代、多元,传统园林的繁复意象与含蓄表达可能与当代公众审美存在隔阂;再者是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造园技艺依赖工匠经验传承,部分技艺面临失传,且传统材料与现代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存在衔接难题;最后是文化理解的浅层化,容易出现对传统符号的简单复制或碎片化挪用,导致文化内涵的失真。
2.3 融合的基本原则
实现传统与当代园林的有效融合需遵循明确的基本原则,一是传承本质原则,聚焦传统园林文化的核心精神(如生态理念、人文情怀)而非表面形式,避免 “形似神离” 的伪传统表达;二是功能适配原则,将传统元素与当代园林的公共性、实用性需求相结合,确保文化传承不影响功能实现;三是适度创新原则,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元素适应现代审美与技术条件。
3 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
3.1 理念的现代转译与应用
传统园林理念的现代转译是融合创新的核心路径,需将传统精神内核转化为当代造园实践的指导思想。将 “天人合一” 理念转译为生态设计策略,在当代园林中采用尊重场地自然肌理、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等方法,实现人工干预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将 “意境营造” 理念转化为情感化空间设计,通过景观序列组织、主题场景营造,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需求,创造引发共鸣的精神空间;将 “中庸适度” 理念融入可持续设计,在材料选择、能源利用、后期养护等方面践行节约原则,实现园林的全生命周期低碳化。
3.2 文化符号的创新提取与表达
文化符号的创新应用需突破简单复制,实现传统元素的当代重构。通过符号提取与简化,从传统园林的匾额楹联、门窗纹样、植物意象等元素中提取核心文化基因,简化形式语言以适应现代审美,如将传统花纹抽象为铺装图案、将植物寓意转化为主题植物配置;通过功能化转用,使传统符号承载当代功能,如将传统亭榭形式改造为现代休憩设施,将景墙元素转化为文化展示界面;通过场景化融合,将传统符号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如在社区园林中设置融合传统棋艺、书法元素的互动空间,使文化符号自然融入日常使用场景。
3.3 传统技艺的活化与技术融合
传统造园技艺的活化传承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对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核心技艺进行系统性整理与数字化记录,建立技艺传承数据库,为当代应用提供基础;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材料与技术,如采用轻型钢结构辅助传统叠山技艺实现大跨度景观,利用生态混凝土等新材料优化传统水景营造效果;通过 “传统技艺 + 现代教育” 模式培养新型造园人才,使工匠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程规范与设计方法,推动技艺传承的可持续性;在重点项目中设置传统技艺展示区,增强公众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与认同。
结束语
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园林建设的融合与创新,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人文精神与技艺精华,为当代园林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而当代园林的功能需求与技术条件,为传统园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理念转译、符号创新、技艺活化的融合路径,既能让传统园林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又能为当代园林注入文化灵魂。未来,需在尊重传统本质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创新方法,使园林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家园,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卉. 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25, 48 (14): 145-146+149.
[2]庄倩倩, 陈少鹏. 传统文化融入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实践探索[J]. 现代农业科技, 2025, (13): 214-216+220.
[3]赵鹏.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5, (06): 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