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耕读文化理念下的学习空间再造
王蔷
昆山开发区世茂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在耕读文化理念的指导下设计教学活动、再造学习空间,可以为幼儿带来新颖有趣、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和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助力幼儿实现高质量发展。耕读教育是以中华传统耕读文化为依托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由于该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劳动的亲身体验和对精神品格的自我陶冶上的,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所以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耕读文化;学习空间
一、耕读文化概述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出现。我国是农业大国,进行农业生产时人们的重要日常活动,这是“耕”,为了学习知识和增长见识,人们参与教育活动,这是“学”。我国古代的很多知识分子并不是“两手不沾阳春水”,而是采取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即在农耕之余学习。《围炉夜话》中提到的“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可以看作耕读文化的内核[1]。
在我国,耕读文化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自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来,平民百姓获得读书、入仕的机会。但是无论买书还是练字,都需要钱,这就导致我国古代贫寒读书人需要一边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一边读书,而农业生产活动是繁重且紧急的,所以他们大多只能在劳动过程中或结束一天的劳动后才读书习字,例如隋唐文人李密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忙的时候将书挂在牛角上,闲的时候坐在牛背上看书;例如晋代文人车胤只能晚上读书,为了照亮抓萤火虫制作“灯”。从这一角度来看,耕读文化展现了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读书机会的珍惜,幼儿教师为幼儿讲述上述故事,可以令幼儿更加珍惜读书机会,从而端正学习态度[2]。另一方面,我国古代文人无论是做官前还是做官后,都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并积极参与各类生产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书中道理,学习更多知识,积累丰富经验,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插秧歌》“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例如官员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这一角度来看,耕读文化展示了我国古代文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和对农业劳作者的敬重,幼儿教师为幼儿讲解上述古诗,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令幼儿形成关心农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优秀品格。
二、幼儿园在耕读文化理念下再造学习空间的策略
学习空间即发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对于幼儿来说,其学习空间主要为教室和幼儿园活动区,在耕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将幼儿的学习空间拓展至幼儿园以外,实现了对学习空间的再造。为了进一步提升耕读教育效率和质量,促进幼儿实现高质量发展,幼儿园应该重视再造学习空间这一工作,明确学习空间再造目标,设计学习空间再造方案、开展学习空间再造实践,加强对学习空间的维护,为幼儿营造更安全、更自然、更有趣、更舒适的学习环境[3]。
(一)明确学习空间再造目标
学习空间再造是一项劳心劳力的工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资源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幼儿园明确学习空间再造目标,可以提升幼儿学习空间再造工作的规范性和连贯性,从而最大化减少资源浪费情况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绿色节能目标。幼儿园应该了解耕读文化的内涵和明确耕读教育目标,在充分领会耕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学习空间再造思路,明确耕读教育目标后形成学习空间再造规划草图。耕读教育是五育并举并指向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其目标应该与五育看齐,即养德、启智、健体、润美和育劳,基于上述耕读教育目标,幼儿园通过对空间和环境进行合理布置,打造耕读教育需要的空间和条件。
(二)鼓励幼儿参与学习空间再造实践
幼儿园在耕读文化理念下再造学习空间,应该鼓励幼儿参与学习空间再造实践,将幼儿劳动凝结于再造的学习空间,令幼儿更加珍惜学习空间,自觉参与维护学习空间干净整洁的工作中去。首先,幼儿教师为幼儿讲解学习空间再造的目标和意义,利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幼儿认识到耕读文化的内涵和学习空间再造的意义,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空间再造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为基于耕读教育的学习空间再造工作提出个人建议,例如有的幼儿建议在教室中栽种农作物并要求专人负责,有的幼儿建议在教室空白墙壁上张贴囊萤映雪、李密骑牛等故事海报。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建议,幼儿教师表扬鼓励幼儿并将部分任务交给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从家中带来番茄、黄瓜等蔬菜的种子;针对实践性比较弱的建议,为幼儿讲清楚不可行的原因。最后,为了提升学习空间再造工作的规范性和秩序性,幼儿教师为幼儿布置任务,明确各幼儿的责任,以此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幼儿在学习空间再造过程中因为抢活或推诿责任而产生矛盾。
(三)打造与学习空间链接的耕读课程
幼儿园在耕读文化理念下再造学习空间,应该打造与学习空间链接的耕读课程。首先,幼儿园应该设计实践性比较强的耕读课程,实现室内教学和室外实践的串联,通过重组课程资源,实现“知”与“行”的合一。例如,幼儿园设计野炊课程,由幼儿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来到野外,在野炊中感受当地美食文化,在室内,幼儿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蔬菜水果等实物,为幼儿讲解野炊的概念和相关文化典故,帮助幼儿认识各类食物及其制作方式,例如番薯用来烤着吃,黄瓜可以洗干净直接吃等,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幼儿园应该设计与耕读文化有关的课程,令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耕读文化的内涵并被耕读文化所感染。例如,春天是耕种的时节,幼儿园组织“春耕”主题文化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与春耕有关的知识,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邀请当地农民走进幼儿园,为幼儿们讲解、示范如何春耕,令幼儿对春耕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幼儿园鼓励幼儿收集与春耕有关的谚语、诗歌、故事等,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与其他幼儿分享。再次,幼儿园将静态的观察式课程转变为身临其境式的体验式课程,令幼儿在耕读课程的引领下懂得万物顺应节律的根本道理。
最后,幼儿园实现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即组织蕴含耕读文化的劳动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产品。例如,幼儿园组织幼儿参与耕地、除草等劳动,令幼儿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帮助幼儿改正浪费粮食的坏习惯[4]。
结语
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耕读文化的熏陶下,幼儿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受教育机会,更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教学活动和农业实践,实现全面发展。幼儿园组织耕读教育活动,应该坚持安全第一、幼儿中心、生态有机、经济实用和地域特色五大原则。幼儿园在耕读文化理念下再造学习空间具有令空间环境更具文化底蕴,令幼儿园文化更具人文气质的意义,所以幼儿园应该积极探索学习空间再造策略,明确学习空间再造目标,鼓励幼儿参与学习空间再造实践,打造与学习空间链接的耕读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秋萍. 幼儿园耕读教育:中国特色的五育并举教育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 (05): 83-86.
[2]秦玮苡,马云天. 耕读文化传承:意义、困境与策略——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 [J]. 教育观察, 2020, 9 (44): 138-140.
[3]曾维,朱麟. 耕读文化理念下的学习空间再造 [J]. 山西教育(幼教), 2024, (01): 25-27.
[4]李小小. 耕读文化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 西南大学, 2023.
[5]俞思佳. 耕读文化与乡村幼儿园课程融合实践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 9 (04):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