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易正忙

株洲市二中青龙湾小学

引言: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重任。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受制于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理念滞后等因素,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情况,从创设艺术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及利用乡土资源角度,探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有效途径,为农村美术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营造多元艺术环境,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学校通过建设美术专用教室,设置展示区域,创建校园文化墙等方式构建良好物理环境,美术教室墙面可悬挂名家作品复制品或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置身艺术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引入优质视听资源,让农村学生有机会欣赏世界名画、雕塑等艺术瑰宝;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艺术作品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其审美经验;学校还可定期组织美术展览、艺术节等活动,邀请本地民间艺人进校园为学生带来直观艺术体验;通过观摩绘画、剪纸、泥塑等技艺展示学生能够感受艺术魅力,激发审美兴趣;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当地特色文化景点,让其接触真实艺术品获得深刻审美感受。

美术课堂氛围也需精心营造,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每位学生独特审美感受与创作方式,避免用固定标准评判学生作品;通过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等方式形成平等、开放课堂环境,使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审美感受敢于表达个人见解;学校可与周边学校建立美术教学联盟共享教学资源,联合开展美术活动扩大学生接触优秀艺术作品机会;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家长支持学生美术学习,鼓励家长带孩子参观展览、收集美术材料共同参与美术活动,使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获得审美熏陶;营造多元艺术环境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接近艺术、感受艺术、喜爱艺术,为审美能力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二、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境使抽象审美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教学色彩知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田野、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象中色彩变化,感受色彩美感;在讲解构图原理时可带领学生观察村庄建筑布局、农田几何形态体会构图平衡与韵律;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艺术实践活动。绘画实践中可采用写生、想象创作等多种形式;手工制作中可利用废旧物品、天然材料进行创意设计;综合材料运用中可鼓励学生尝试拼贴、印染等技法,通过亲身参与艺术创作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美术语言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应重视批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评价艺术作品;可采用描述-分析 - 解释 - 判断四步法指导学生系统观察作品形式要素,分析其中蕴含情感与主题最终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简单灌输既定结论,而应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尊重不同审美观点。美术欣赏教学应与创作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运用所学审美原则,内化为自身审美能力,教师应当采用项目学习法,设计整合多种知识技能主题性美术项目,如我们村庄故事绘本创作、家乡特产包装设计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审美应用能力。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也需改革,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审美感受、创意思维等方面发展,避免唯技巧论或唯成果论倾向,比如采用作品集评价、成长记录册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情况。教师应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方法,将美术与语文、音乐等学科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综合审美视角感受不同领域审美共性与差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乡土文化资源,深化学生审美体验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乡土环境中蕴含审美价值,农村自然景观如田园风光、山水风貌等和民居建筑如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等均可成为学生审美观察对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写生活动,引导其观察记录家乡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感受乡土环境独特美感。教师应深入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许多农村地区保留着独特民间工艺传统,如剪纸、刺绣、木雕、陶艺等;教师应当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展示传统工艺制作过程,讲述工艺背后文化内涵,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魅力。学生通过学习简单民间工艺技法亲身体验传统艺术创作过程,增强对乡土文化审美认同。

乡土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美术教育资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当地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中视觉元素,如彩旗、灯笼、面具等,分析其造型特点与色彩规律,理解其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尝试创作与节庆相关美术作品,表达对乡土文化理解与情感。教师应注重收集整理本地民间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进行视觉再创造,使传统文化元素焕发新活力。乡土文化审美教育应注重与现代审美观念融合,避免简单复古倾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比较传统与现代审美差异,鼓励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审美意识;学校可组织编写本土美术教材或补充读本,系统梳理当地美术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美术课程。

结论:通过营造多元艺术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并建立积极情感态度;

通过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认知与表达能力;通过拓展乡土文化资源可以深化学生审美体验并增强文化认同,这三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教学体系。农村美术教育应立足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克服硬件条件限制,为农村学生提供丰富美育机会,通过持续有效美术教学实践,农村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必将得到显著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永兴 .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J]. 数码精品世界 ,2023:139.

[2] 吉向真 .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24):1.

[3] 张永建 . 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1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