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论框架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赵莹娇
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幼儿园
引言:“生活教育” 理论主张教育应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为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引。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幼儿生活能力、责任意识的关键途径,与生活紧密相连,其课程设计需充分体现 “生活即教育” 的思想。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存在脱离生活实际、形式化严重等问题,难以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生活教育” 理论框架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面临的挑战
(一)生活与劳动的割裂
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生活与劳动存在明显的割裂现象,未能实现有机融合。部分课程内容刻意脱离幼儿的日常生活,所设置的劳动任务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幼儿无法理解劳动的实际意义,仅将劳动视为一项额外任务。课程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被局限在特定的时间段或活动区域,未能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盥洗、进餐、区域活动等,使得劳动教育与生活脱节,违背了 “生活教育” 理论中劳动与生活不可分割的核心思想。
(二)课程内容缺乏梯度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梯度设置上存在不足,难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没有考虑到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体动作、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小班幼儿,过于复杂的劳动内容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对于大班幼儿,过于简单的劳动内容则无法激发其探索欲望和挑战精神。这种缺乏梯度的内容设计,无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劳动体验,阻碍了幼儿在劳动中循序渐进地发展能力。
(三)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未能全面反映幼儿的劳动素养发展。评价重心过度放在劳动成果上,忽视了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合作行为等重要方面。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及家长评价,难以从多角度了解幼儿的劳动表现。
二、“生活教育” 理论框架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路
(一)以生活为根基选取课程内容
以 “生活教育” 理论为指导,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实现劳动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围绕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区生活场景设计劳动活动,如家庭中的整理玩具、清洗小物件,幼儿园里的擦拭桌椅、照料动植物,社区中的捡拾落叶、 参与公共设施维护等。所选内容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让幼儿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劳动成为幼儿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劳动技能,在劳动中感悟生活意义。
(二)按发展水平分层设计劳动活动
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分层设计劳动教育活动,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劳动中获得发展。针对小班幼儿,以自我服务劳动为核心,设计如自己穿脱衣服、独立进餐、整理个人物品等简单劳动活动,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化,通过模仿和体验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和初步的自理能力。对于中班幼儿,在自我服务基础上增加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内容,如协助老师整理活动区、分发餐点、给植物浇水等,活动设计强调合作性,鼓励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大班幼儿则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劳动活动,如参与幼儿园环境布置、组织小型劳动主题活动、参与社区公益劳动等,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遵循 “生活教育” 理论的评价理念,构建多元动态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幼儿的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劳动成果,更重视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劳动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是否具备合作精神、有无创新行为等。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幼儿自评,让幼儿反思自己的劳动过程;开展同伴互评,促进幼儿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劳动作品展示、谈话交流等方式,动态追踪幼儿的劳动发展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评价结果用于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为每个幼儿制定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方案,推动幼儿劳动素养的持续提升。
三、“生活教育” 理论框架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的实施价值(一)促进幼儿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基于 “生活教育” 理论的劳动教育课程,能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参与劳动,逐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为集体和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幼儿学会关心他人、爱护环境,培养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分层设计的劳动活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挑战,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逐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态度,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完善
该课程设计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有机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形成了以生活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体现了 “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生活资源和环境,拓展了教育空间,使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这种课程设计思路为幼儿园其他领域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推动幼儿园课程体系向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家园社协同的教育合力
“生活教育” 理论框架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注重家园社协同,通过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劳动教育、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开展劳动活动,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配合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社区资源的利用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劳动空间,使幼儿在更丰富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的社会价值。这种家园社协同的教育模式,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幼儿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幼儿劳动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束语:“生活教育” 理论框架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重要举措。面对生活与劳动割裂、内容缺乏梯度及评价片面等挑战,通过以生活为根基选取内容、按发展水平分层设计活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幼儿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完善幼儿园课程体系、强化家园社协同教育合力。未来,需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劳动教育课程更贴合 “生活教育” 理念,让幼儿在劳动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提升劳动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丽. “活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J].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5, 11 (08): 7-9.
[2]巩秀萍. 基于生活活动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J]. 天津教育, 2024, (17): 71-73.
[3]崔剑红. 基于民间游戏的幼儿园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10):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