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科学启蒙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董潇
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幼儿园
引言: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性,主张教育应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幼儿园科学启蒙作为培养幼儿科学兴趣、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与生活紧密相连,亟需以该理念为指导。当前,幼儿园科学启蒙存在脱离生活实际、形式化严重等问题,难以激发幼儿的科学潜能。因此,研究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在幼儿园科学启蒙中的实践路径,对提升科学启蒙实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在幼儿园科学启蒙中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科学启蒙与生活脱节
幼儿园科学启蒙在内容和实施上与生活存在明显脱节。部分科学启蒙内容选取脱离幼儿日常生活,多为抽象的科学知识或远离幼儿经验的现象,幼儿难以理解和产生兴趣。科学活动的开展局限于专门的课堂时间,未能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晨间活动、户外活动、进餐等,使得科学启蒙成为孤立的存在,无法让幼儿在生活中自然接触和感知科学,违背了 “生活即教育” 理念中教育与生活相融的核心思想。
(二)启蒙方式单一固化
科学启蒙方式存在单一固化的问题,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将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活动形式多为教师演示、幼儿观看,缺乏让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这种单一的启蒙方式与 “生活即教育” 所倡导的在生活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不符,抑制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三)评价体系片面局限
科学启蒙评价体系存在片面局限的问题,未能全面反映幼儿的科学素养发展。评价过度关注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态度、探究能力等重要方面。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缺少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及家长评价,难以从多角度了解幼儿的科学学习情况。评价结果未能有效用于改进科学启蒙活动,无法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调整内容和方式,与 “生活即教育” 理念下动态、全面的评价要求相去甚远。
二、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在幼儿园科学启蒙中的实践路径(一)基于生活实际选取科学启蒙内容
以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为指导,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科学启蒙内容,实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围绕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家庭生活中的厨房现象、幼儿园里的动植物生长、社区中的自然景观等,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点。选取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具有直观性和可探究性,如食物的变化、天气的特征、植物的生长等,让幼儿能在生活中直接感知和探索。
(二)采用生活化的科学启蒙方式
遵循 “生活即教育” 理念,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多组织幼儿进行生活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如让幼儿参与种植、饲养,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其生长变化;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进行小实验,如用杯子、水、纸巾等探索毛细现象。 将科学启蒙与游戏相结合,设计生活化的科学游戏,如 “玩水游戏” 中探索水的浮力,“玩沙游戏” 中观察沙的特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让科学启蒙自然融入生活。
(三)构建多元动态的科学启蒙评价体系
依据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构建多元动态的科学启蒙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幼儿的科学素养发展。
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幼儿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更重视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探究兴趣是否浓厚、观察是否细致、是否乐于动手操作、能否与同伴合作等。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导幼儿进行自评,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开展同伴互评,相互学习和鼓励;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科学探究表现。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幼儿的探究作品展示、与幼儿的谈话交流等方式,动态追踪幼儿的科学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科学启蒙活动。
三、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在幼儿园科学启蒙中实践的价值(一)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基于 “生活即教育” 理念的科学启蒙,能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接触科学、探究科学,有效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生活化的内容和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在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探究能力不断提升,为其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促进幼儿园科学启蒙课程的优化
该理念的实践推动了幼儿园科学启蒙课程的优化。课程内容从生活中选取,更加贴近幼儿实际,避免了以往课程内容脱离生活的问题;课程实施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科学启蒙课程更具生命力。同时,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让科学启蒙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三)推动家园协同的科学教育氛围形成
“生活即教育” 理念的实践,有力推动了家园协同的科学教育氛围的形成与深化。家长在参与幼儿园科学启蒙的评价环节以及配合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摆脱 “科学启蒙只是幼儿园任务” 的固有认知,深刻认识到生活场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启蒙契机,其重要性不亚于幼儿园的专门教学。在此过程中,家长能慢慢掌握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傍晚和幼儿一同观察星空的变化,讲解简单的星座知识;在使用家用电器时,引导幼儿探索其基本工作原理,像冰箱为何能制冷、灯泡如何发光等。这种家园之间的紧密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双方共同为幼儿打造出连贯且丰富的科学启蒙环境。无论是幼儿园的集体探究活动,还是家庭中的日常互动,都能成为幼儿接触科学、感知科学的渠道,让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生活主场景中持续受到科学的熏陶与滋养,进而推动科学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束语: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在幼儿园科学启蒙中的实践,是提升科学启蒙质量、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科学与生活脱节、启蒙方式单一及评价片面等挑战,通过基于生活选取内容、采用生活化启蒙方式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路径,能够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促进幼儿园科学启蒙课程的优化,推动家园协同的科学教育氛围形成。未来,需进一步深入践行该理念,不断探索更适宜的实践路径,让科学启蒙真正融入幼儿生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余乐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借鉴[J]. 福建教育, 2025, (03): 123-128.
[2]汲明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吉林大学, 2022.
[3]陆义苹. 浅议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运用[J]. 考试周刊, 2014, (6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