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手段助力教科版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研究

作者

朱庆梅

文峰办事处中心学校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强调探究与实践,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引入,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互动性与学生参与度,从而实现科学课程的高效教学。

一、信息化手段助力教科版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与需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信息化手段还能优化教学管理和学习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存在较大困难,教师而借助信息化工具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分析其学习行为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元的学习途径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其主动思考与合作探究,总之信息化手段在提升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实现高质量科学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信息化手段助力教科版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是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整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提升课堂的系统性与有效性,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精准选取适合的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演示、交互式课件和在线探究平台等,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参与度,同时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流程,设置富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增强教学的探究性与启发性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非形式上的“技术堆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强教师的教学掌控力和创新能力[2]。以教科版小学科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一课为例,教师通过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将静态的种子发芽过程转化为动态可视的教学内容,并可根据不同条件(如温度、光照、水分)模拟发芽变化,课堂还设置“记录观察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发表结论”的环节,借助工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互动中得到提升;课后教师通过平台推送拓展任务,如“用手机拍摄自家豆种发芽过程,制作成长日记”,进一步延伸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感与科学素养,体现了信息化在教学设计中对效率与质量的双重助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手段助力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强调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而传统纸质教材和有限的教具资源往往难以全面覆盖教学所需,信息化技术能够突破这一限制,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如微课视频、科学动画等,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科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整合和重构资源,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3]。在教科版小学科学《种子长出了根》一课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实现科学知识的立体呈现,教师引入一段“时间流逝”视频,展示种子从吸水膨胀到主根破皮而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根的初始形成机制;接着借助显微摄影图与结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根毛的分布、伸展方向以及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关系,课中资源的多样化呈现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引导他们从“观察现象”走向“提出问题—验证猜想—归纳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推送根系发育与植物吸收水分关系的拓展视频,实现课内外资源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信息化资源的合理融合使本课教学过程更系统、内容更饱满,极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三)构建互动课堂

构建互动课堂是信息化手段推动小学科学高效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互动性是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有效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主动思考与深入探究,教师借助信息化工具可以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机制,学生通过即时提问、在线作答、小组协作等方式参与到课堂全过程中,实现“学中做、做中思”。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学习沉浸感,构建互动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深化学生理解、增强学习成效,这是实现高质量科学教学的重要路径。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果实和种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互动课堂,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互动大屏进行“图像分类”任务,将学生上传的果实图一一展示,邀请学生通过触控操作将其归类为“有果皮果实”或“干果类种子”,并结合平台提供的种子解剖动画展示内部结构,这一系列信息化互动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参与感、归属感与思维的多维碰撞。

三、结语

信息化手段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优化了教学设计,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有效构建了互动课堂,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育数字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融合信息技术,这将成为推动小学科学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管翁悦.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生(上旬刊), 2024(8).

[2] 乔祥贵."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8(13):113-115.

[3] 刘亚林.在实践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J].湖北教育, 2023(2):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