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顾珂煜
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理解科学原理、发展探究能力。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诸多局限,如抽象概念难以具象化呈现、复杂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开展、微观结构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3D 建模技术凭借其可视化、交互性、可操作性等独特特点,为解决这些教学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深入研究 3D 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对于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3D 建模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契合性
(一)3D 建模技术的特性
3D 建模技术具有可视化、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等显著特性,为辅助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构建三维虚拟模型,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微观结构、复杂系统等以直观的立体形态呈现出来,彻底突破了传统平面化展示在空间呈现上的局限,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感知事物的整体形态与细节特征。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允许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对模型进行旋转、缩放、拆解、组合等操作,实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认知需求。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与需求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式,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 过渡的关键阶段,其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 和理 F3 涉及大量微观世界的结构(如细胞、原子)、复杂的自然系统(如生态链、水循 反应)以及难以直接观察的过程(如地球板块运动)等内容,传统 进行有效呈现和讲解,这就需要借助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为 3D 建模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二、3D 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的价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D 建模技术以其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和丰富的互动体验,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与传统的课本、图片、板书等教学手段相比,动态的三维模型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在亲自操作模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新鲜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进而形成积极、持久的学习态度,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
对于小学科学中众多抽象的概念(如细胞的结构、太阳系的构成)和复杂的过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3D 建模技术能够将其具象化、动态化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模型的细微结构、拆解模型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模拟模型的运行过程来直观感知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因抽象性带来的认知障碍。这种直观的认知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面。
三、3D 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的挑战与实施策略(⟶) 面临的技术与资源挑战
3D 建模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一定的技术与资源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学校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如高性能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显卡、3D 打印机等,同时还需要安装专业的 3D 建模软件系统,这些前期的设备投入对于部分学校来说压力较大。从资源层面来讲,目前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 3D 模型资源相对匮乏,现有的一些模型资源在专业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上参差不齐,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把控。
(二)教师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影响 3D 建模技术辅助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教师的相关能力。学校应制定系统的培 内容不仅包括 3D 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模型的编辑与修改技 单模型的方法以及如何将 3D 建模技术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 组织开展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互助学习, 引导教师从单纯的 “技术使用者” 转变为具备创新意识的 “教学设计师”,提升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四、3D 建模技术辅助教学的保障措施(一)完善硬件设施与资源建设
完善的硬件设施与丰富的资源建设是 3D 建模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物质基础。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硬件设施建设规划,逐步配备 3 建模教学所需的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处理设备、3D 扫描仪等硬件设备,为技术 提供良好的设 应积极联合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发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 3D 模型资源 制定统一的资源标准,确保资源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利用,降低教师获取和使用资源的门槛。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和促进 3D 建模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掌握程度为核心的评 价模 在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在模型观察与操作 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创新意识的体现以及团队合作中的表现等。 采用 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技术应用对学生知识 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实践。
结束语
3D 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具有显著的可行 小学科学教学在特性与需求上的高度契合性为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 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在应用过程中面临技术与资源 件设施与资源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师与技术 战, 推动 3D 建模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未来,随着技 建模技术有望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为提升小学科学教育 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邹柳聪, 阙幸福, 高艳如. 创客教育与小学科学融合应用探究[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3, 39 (06): 29-32.
[2]贺玉婷, 张林园. 3D 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 郑州师范教育, 2023, 12 (02): 87-92.
[3]焦杰. 3D 建模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