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唤醒乡土记忆: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

作者

张铭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文化和传统农耕方式在年青一代中逐渐消失,导致小学生对家乡土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减弱。这一变化促使教育领域关注如何在小学生阶段唤醒乡土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本研究围绕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的构建展开,旨在通过该体系唤醒乡土记忆,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从“耕读文化”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价值,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指导。

关键词:乡土记忆;小学教育;“耕读体验”;体系构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乡土文化和农耕记忆逐渐被遗忘,导致青少年对家乡土地和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减弱。小学生阶段是人格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如何在这一阶段唤醒乡土记忆并强化文化认同,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通过“耕读体验”,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劳动,还能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本研究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支持体系展开讨论,探索在小学生教育中如何有效融合耕读文化。

一、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构建的内涵研究

耕读文化是传统农村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融合了农业生产与学问追求,体现了劳动与教育的双重价值。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耕作不仅是生计的保障,也与人的道德修养、知识积累紧密相连。耕读文化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农耕劳动,培养人的勤劳精神、坚韧品质和对自然的敬畏,而读书则通过提升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

耕读文化的核心在于将劳动与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它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认为知识的学习应当服务于现实生产生活,同时,农业劳动也能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滋养。这种文化模式不仅是传统农村社会中重要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深植于乡土记忆中的文化认同,它强调人对土地的热爱与责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在现代社会,耕读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乡土记忆,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耕读文化的教育,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劳动与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价值

(一)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的构建,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农业文化和乡土记忆逐渐被边缘化,孩子们对家乡的土地、历史、文化认同感逐步减弱。通过“耕读体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理解农耕文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情感的培养。通过与家乡文化的深入接触,学生能够形成对乡土的认同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身份的一部分,从而在未来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推动者。

(二)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耕读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劳动和知识的结合,更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将耕作、阅读和思考有机结合,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坚韧的品格、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农业活动与学科知识的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具体的农业技能,也在文化、社会和历史等方面拓宽了视野,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个性。

(三)强化社会责任,培养环保意识

“耕读体验”教育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乡村劳动和环境建设中,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乡土记忆的唤醒,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亲身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了解资源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土地、珍惜环境。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学生能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将来在社会发展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关注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热情。

三、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构建的实践策略

(一)结合本土文化,深化“耕读体验”教育理念

“耕读体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劳动体验,它更深刻地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应当得到充分的呈现与传递。通过实践性强的耕读活动,学生不仅参与农业生产过程,还能够从中体会到地方历史、风俗、信仰等文化元素,从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这一理念的深化,首先需要明确“耕读体验”的教育意义,它是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学习,让学生在自然的土壤中感知知识,在感知中传播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的桥梁建设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田间课堂等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乡村的农耕历史、乡土民俗、地方特色等,进而加深对传统农业文化的理解。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农耕操作,如种植、收割等,感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美学,进一步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此外,乡土文化的传承不应止步于教室内的知识讲解,而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乡村历史的参访等方式,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与实践层面。通过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参观传统的农田、老农舍、民俗博物馆等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历史与文化的痕迹。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联结,同时也能激发他们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感。“耕读体验”也应当成为一种融合当地文化和乡村发展需求的综合教育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探讨乡村现代化发展与传统农业的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乡土文化的精髓。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的结合、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绿色环保理念等,都是学生可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他们建立对家乡未来发展的长远思考。因此,深化“耕读体验”教育理念,首先要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与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身心双重的互动中,形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进而激发其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在“耕读”中真正体验到乡土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搭建校内外合作平台

为了确保“耕读体验”能够真正落地并发挥其教育效能,学校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支持体系,依托校内外的广泛合作,推动这一理念的深入实施。多方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也有助于提升教育的综合性与实效性。因此,建立校内外合作平台成为推动“耕读体验”的关键环节之一。

学校与本地农民、农业合作社、传统文化传承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农耕体验和乡土文化接触。农民作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工作者,他们的经验与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田间劳作、播种、收获等农耕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还能够从中获得实践性的乡土知识。农业合作社和文化传承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指导,让他们更系统地学习乡土农艺和民间技艺。除本地合作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乡土文化专家、老一辈农民或民间艺人等到校开展讲座、展示和互动等活动,让学生与文化的传承者面对面接触。这种直观的交流方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邀请乡村艺术家、手工艺人等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专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这些技艺,进一步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乡土记忆的唤醒,更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珍视与传承家乡文化的种子。学校与地方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的合作,也是“耕读体验”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为学校组织各类乡土文化活动、农耕体验活动提供保障。同时,非营利组织如文化保护基金会、乡村发展机构等,也可以协助学校搭建平台,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活动策划。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使“耕读体验”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而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延伸。通过搭建这一系列合作平台,学校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文化体验,也能够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这种多元支持体系的构建,推动了“耕读体验”在教育实践中的深度融合,并为学生的乡土文化认知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这些跨领域的合作,学校可以真正将“耕读体验”打造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强的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家乡、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三)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跨学科协同教学

“耕读体验”不仅是一项单纯的农业劳动活动,它应当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超越传统学科界限,带领学生全方位地感知和学习乡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积极整合各类课程资源,通过跨学科的协同教学,使学生在农业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这一过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融入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在农耕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记录、观察和思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参与种植或收割活动时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学习如何用文字准确描述农业活动的过程、感受和收获;同时,通过学习农作物的历史背景与生长过程,学生能够深化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对农业传统的认同。历史和地理学科则能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入探讨农业与土地、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是跨学科协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事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土地测量、种植规划、作物生长周期等具体操作,结合数学的几何、比例、统计等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进行土地耕种时,学生可以运用几何知识进行土地面积的测算;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学习如何记录和分析生物学数据,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此外,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深入探讨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结合科学知识分析不同土壤、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在多学科的综合作用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体差异,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农业技能,还在数学、自然科学、语文等学科的支持下,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跨学科的“耕读体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农耕实践中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跨界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通过这一教育模式,学生将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获得更具深度的知识理解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

乡土记忆的唤醒不仅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授,更加依赖于情感的培养与认同。在“耕读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乡村的农业技能,还能通过亲身实践,逐渐建立起对家乡土地、家族传统和地方文化的深厚情感。情感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珍视他们的乡土文化,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感。

在设计“耕读体验”活动时,学校应有意识地融入情感教育元素,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共鸣。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土文化节”、“农耕节”等活动,学生不仅能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与文化传承,还能够在实际参与中体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比起单纯的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深入地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与乡村历史和现代化发展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内涵。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能够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更好地理解家乡文化的根基与变迁,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也使他们更加明确作为新时代少年,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家乡的现代化进程。情感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在实际的耕读活动中,学生会亲自参与到土地耕作、农作物种植等活动中,体验祖辈们的劳动生活。通过与父母、爷爷奶奶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不仅能获取劳动技能,更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家乡情怀与代际间的情感传递。通过这种情感的传递,学生能在心灵深处形成对家乡的依恋与敬仰,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感。此外,情感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集体活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加认识到自己是家乡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总结:通过对小学生“耕读体验”支持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看出,实施这一体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必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通过多元的实践策略,包括文化理念的深入融入、校内外的合作平台建设和跨学科的协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家乡文化。同时,该体系的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春香.小学科学学科中融合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苑教育,2023,(29):70-72.

[2]舒昳颖,黄炼.耕读文化视角下研学基地设计[J].现代园艺,2023,46(10):83-85.

[3]江苏力推“耕读传家”[J].农家致富,2021,(10):55.

[4]李璐,林一龙.我省农村小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以新宁县枧杆山村小学生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07):172-173.

[5]黄建华.耕读文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善策略[J].亚太教育,20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