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

康毅

湖南湘洲文物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文物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不可再生性,然而火灾是威胁其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风险的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文物古建筑的特性与火灾风险要素、火灾机理与常见隐患类型。构建了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理论体系,详细阐述预防性保护理论的适用性、安全管理机制的理论优化路径以及人防、物防、技防的协同理论框架。同时提出了防火对策建议与优化策略,涵盖防火技术改进、管理制度系统优化以及应急响应机制与社会参与路径等方面。旨在为文物古建筑的有效防火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火灾风险;防控理论;防火对策

引言

文物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技术的发展,这些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火灾是文物古建筑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多起文物古建筑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巴黎圣母院火灾,让这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遭受重创。因此,深入研究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物古建筑火灾风险理论分析

1.1文物古建筑的特性与火灾风险要素

文物古建筑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其建筑材质多为木材、砖瓦等易燃材料。木材在干燥环境下极易燃烧,且古建筑的木构架结构纵横交错,一旦起火,火势会迅速蔓延。从布局上看,古建筑多以群落形式存在,建筑之间间距较小缺乏防火分隔,一处起火容易殃及相邻建筑。

古建筑的功能多样性也增加了火灾风险,许多古建筑集居住、祭祀、收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人员活动频繁。而且部分古建筑内保存着大量的易燃文物,如古籍、字画等,这些文物的易燃性使得火灾发生时损失更为惨重。从地理位置来看,部分古建筑位于山区、古村落等偏远地区,消防队到达时间较长。同时周边的消防水源可能不足,道路狭窄不利于消防车通行,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带来很大困难。

1.2文物古建筑火灾机理与常见隐患类型

古建筑火灾发生的机理主要包括明火引燃、电气故障等,明火方面,在一些传统祭祀活动中,焚香、烧纸等行为如果管理不善,容易点燃周边易燃物而引发火灾。电气故障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古建筑的现代化改造电气设备的增加,由于线路老化、过载、短路等原因,可能产生电火花进而引发火灾。

常见的隐患类型还有人为因素,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如吸烟、乱丢烟头等可能引发火灾。此外,古建筑管理人员疏忽大意,对火灾隐患排查不及时,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等也会使火灾发生的风险增大。还有自然因素,如雷击等也可能引发古建筑火灾。雷击产生的高温可能瞬间点燃古建筑的易燃部分,尤其是那些高出周围环境的塔、亭等建筑构件。

2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探讨

2.1预防性保护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预防性保护理论强调在文物古建筑遭受损害之前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这一理论在古建筑火灾防控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从保护理念角度看,预防性保护注重从整体上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不仅仅关注建筑实体的物理结构,还包括其周边环境和内部文化内涵的保护。在火灾防控方面,这意味着要从减少火灾隐患的源头做起,如对古建筑周边环境的规划,避免在其周围设置易燃的设施或种植易燃的植物。

从风险评估的角度看,预防性保护理论要求对文物古建筑面临的火灾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这包括对建筑自身结构、使用功能、人员活动、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从而确定火灾风险的高低和可能的影响范围。例如,对于那些位于木材加工厂附近的古建筑,需要重点关注火灾风险,因为木材加工厂的火灾风险较高,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波及古建筑。

在措施实施方面,预防性保护理论倡导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的防火检查,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系统,制定严格的防火管理制度等。这些措施相互配合,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安全。

2.2安全管理机制的理论优化路径

在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中,安全管理机制的优化至关重要,要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古建筑管理单位以及相关人员在火灾防控中的责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宏观管理责任,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古建筑管理单位则要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包括人员培训、设施维护等;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防火规定。

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古建筑火灾风险信息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古建筑的基本信息、火灾隐患排查情况、消防设施状态等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使各级管理部门、消防部门等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状况,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内部监督可以由古建筑管理单位内部的审计、监察等部门实施,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外部监督则可以由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通过举报、检查等方式确保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2.3人防、物防、技防的协同理论框架

人防、物防、技防的协同是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的关键,人防方面,加强人员培训是关键。对古建筑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游客进行防火知识培训。管理人员要具备火灾防控的专业知识和应急管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火灾隐患。工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防火规定,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游客也要提高自身的防火意识不做出危险行为。

物防方面,建设完善的消防设施是重点,在古建筑内合理配置灭火器、消火栓等基本消防器材,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先进设备。同时,对消防通道进行规划和维护,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消防车辆能够顺利通行。

技防方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火灾防控能力。例如,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古建筑内的温度、烟雾等火灾危险因素。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消防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能够及时维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古建筑火灾风险进行分析,为火灾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三者相互协同,人防是核心,物防是基础,技防是支撑,只有三者协同作用,才能有效提高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防控水平。

3文物古建筑防火对策建议与优化策略

3.1防火技术层面的改进建议

在防火技术层面,对古建筑进行防火改造,对于古建筑的外立面,可以采用防火涂料进行处理,提高建筑木构件的耐火极限。同时对古建筑内的电气线路进行改造,采用低烟无卤电缆,避免线路过载和短路引发火灾。在古建筑内设置防火分隔,将古建筑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区域,阻止火势蔓延。

加强消防设施的研发和定制,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普通消防设施可能无法完全适用。需要研发适合古建筑结构和环境的消防设备,如小型、高效的灭火器,能够在不破坏古建筑的情况下进行灭火。定制的火灾报警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古建筑内的火灾隐患,减少误报和漏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火灾进行监测,如采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巡查,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摄像头和温度传感器,对古建筑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古建筑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火灾威胁,如周边森林火灾等情况,为古建筑的火灾防控提供预警信息。

3.2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优化策略

在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全面的防火管理制度,包括日常巡查制度,明确巡查的内容、频率和人员职责。每日对古建筑进行巡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存在火灾隐患等情况。还要建立火灾隐患排查制度,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古建筑进行全面深入的火灾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

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对古建筑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选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管理工作。建立人员考核机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激励其积极履行防火管理职责。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在入口处设置防火宣传点,向游客宣传防火知识,制定游客行为规范,禁止游客在古建筑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等危险行为。建立应急管理预案,包括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救援物资的调配等内容。定期对应急管理预案进行演练,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在演练过程中,要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3.3应急响应机制与社会参与路径

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是应对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关键环节,一旦发生火灾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救援工作。消防部门作为主力军要快速响应,到达现场后按照预案进行灭火和救援。同时,协调公安、医疗等部门做好现场秩序维护和伤员救治工作。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救援效率。利用无人机进行火场侦查,实时传输火场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持。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火灾发展趋势,合理调配救援资源。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现场动态,指导灭火和救援行动。

社会参与是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的重要补充,要鼓励公众参与防火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举报火灾隐患和违规行为。与社区、学校、志愿者组织等合作,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例如,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的消防技能。鼓励志愿者参与古建筑的防火巡查工作,协助管理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火灾隐患。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在旅游旺季增加消防安全宣传和检查力度。通过景区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向游客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建立游客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游客发现和报告火灾隐患。

结语

文物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防火安全至关重要,文物古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显著区别,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进行专项优化和管理。论文阐述了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火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火灾防控理论体系,并提出了防火对策建议与优化策略。通过分析可知,文物古建筑特殊的结构、功能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面临多种火灾风险因素,而人防、物防、技防的协同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提高防火能力的关键。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采用更多先进的防火技术手段来保护文物古建筑。例如,新型的防火材料和更智能的消防设备可能会不断出现。同时,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更多的人会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工作中来。在管理方面,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管理制度将更加科学、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也将更加高效。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文物古建筑防火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实现文物古建筑的长治久安,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崔康.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02):52-54.

[2]任飞虎,曾祥祥,李媛.火灾后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策略研究[J].建筑技术,2024,55(S1):106-108.

[3]杨学仿.刍议木结构文物古建筑防火改造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5):80-82.

[4]秦仲宁.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1,7(2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