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铝挤压筒梯度加热系统对管材表面橘皮纹控制机制

作者

敖振

贵州铝厂有限责任公司 550014

摘要:铝合金挤压过程中表面橘皮纹严重影响管材外观与性能控制需要精准热控手段提升成形质量。本文围绕梯度加热系统对挤压筒热场调控机制展开研究,构建了轴向与径向分区控温模型,分析了筒壁温差控制对剪切应力分布与热场响应的作用规律和揭示了表层晶粒演变与第二相析出过程中的温度主导机制,并从金属流动稳定性角度探讨表面缺陷的内在成因。本文对热场分布与微观组织的动态耦合关系进行了系统阐释,丰富了铝合金挤压成形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高一致性与高品质铝型材的工业制备提供了路径参考与工艺依据。

关键词:梯度加热;铝挤压;橘皮纹;热场调控

1引言

铝合金挤压过程中,挤压筒加热方式对金属流动状态与表面组织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橘皮纹作为管材表面常见缺陷,其产生根源深植于温度梯度与材料组织响应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梯度加热系统通过精控筒壁温差实现热场定向调控,在宏观层面优化金属流动稳定性,在微观层面引导晶粒重构与亚结构调整,其对表层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缺陷率降低和体现为材料性能与成形均匀性的系统提升。

2梯度加热系统原理

2.1分区控温结构

梯度加热系统按轴向与径向进行温度场分区调控,实现金属流动路径上的热分布优化。轴向方向划分为三段:入口段温度维持在最高区间,促使金属初始塑化充分;过渡段设置线性或分段递减梯度,引导金属流动平稳过渡;出口段维持较低温度,限制表层金属再塑变形,降低橘皮纹形成概率[1]。径向控制以芯部与表层间热差调节为核心,内层维持较高温度以维持流动性,表层适度降温以增强应力闭合与微组织致密性。加热系统中感应线圈按轴向分段布置,线圈间距与电流频率根据金属流速与筒壁导热性能进行匹配设计,确保热输入的空间均匀性。热电偶阵列分布于筒壁不同深度与位置,采集温度信号后实时输入控制单元,控制器依据信号偏差调节各段线圈功率,实现对轴向及径向热场的闭环精准调控,提升金属成形温度匹配度与过程稳定性。

2.2筒壁温差控制

筒壁温差控制以动态调节热流实现剪切应力分布优化,避免表层与芯部间流动速度梯度突变[2]。设定最大筒壁温差ΔT不超过80 ℃,升温速率不高于5 ℃/s,用于抑制金属流动分层及微观应力集中。PID控制算法以实时温度偏差为输入,调整线圈驱动功率,形成热输入闭环补偿机制,匹配金属流动状态变化。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主要源于壁面辐射与金属导热,需通过控制响应的快速性与精准性抑制热漂移。剪切层错位易于在温差过大的区域发生,影响挤压管材表层组织一致性与性能连续性。系统的筒壁稳态温差可由稳态热传导公式表达:

其中为位置x与时间t下的瞬时热流密度(W/m²),d为筒壁厚度(m),k为材料导热系数(W/m·K)。

2.3热场稳定特性

热场稳定性体现在热输入响应速度、热分布一致性及系统扰动抑制能力。系统设计要求在连续挤压状态下,各测点温度波动不超过±3 ℃,以保证金属流动参数维持在设定范围。空间分布稳定性通过调节各段感应加热强度与频率保持径向与轴向热梯度线性过渡,避免热突变引发的金属组织重构异常。控制系统设定扰动响应参数,当挤压速度瞬时增加20%以内时,加热单元能在1.2 s内完成电流调节与热场重构,温度恢复至目标区间的时间不超过3 s。抗干扰能力依赖于温控反馈系统的采样频率、功率调节灵敏度与热惯性补偿逻辑,在工况变化下维持金属流场平稳与微结构演化连贯性,是热场闭环控制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

3梯度加热系统表面缺陷机制

3.1表层组织演变

梯度加热通过调控金属表层与芯部的热输入差异,显著影响再结晶机制与第二相析出行为,进而决定表面组织的均匀性与粗糙度水平[3]。在传统加热方式中,热场单一,晶粒生长速率与方向缺乏调控,导致表层晶粒尺寸大幅波动,易产生粗大晶粒带或亚晶错层,形成橘皮纹起源。梯度热场条件下,轴向与径向的温度梯度精确设定诱导表层区域发生多向应力交错,在再结晶过程中晶核生成密度提升,晶粒取向分布趋于一致,表面晶粒尺寸标准差相较常规加热降低约40%,晶粒平均尺寸收敛于细小稳定区间,有效延缓表面起伏结构的初期成型。第二相析出方面,Mg₂Si在高温区优先析出并聚集于晶界处,若分布不均则易形成局部硬脆区。梯度加热条件下温度控制更精准,使β-Mg₂Si相析出速率沿轴向渐变,避免了富集带和析出空洞的形成。β相弥散均匀性增强后,表面硬度分布更稳定,晶粒滑移阻力差异减小,进一步降低了表层流动扰动的幅度。氧化层厚度亦受温度控制稳定性影响,在多温区联动加热条件下,表层氧化厚度控制在2μm以内,维持了表面反射性与致密性,避免氧化膜剥落造成的局部凸起。在稳态再结晶条件下,微观组织结构演化服从如下平均晶粒尺寸模型:

其中d为晶粒平均尺寸,ε为应变速率(s⁻¹),K、m为材料常数,K值与热场分布耦合,随梯度设计呈非线性波动。

3.2流动稳定影响

金属流动稳定性直接决定表面形貌与缺陷生成频率,梯度加热系统通过调控筒壁温差与区域温度分布,实现对流速梯度与金属流场方向性的控制[4]。等温加热下金属芯部与表层因流动阻力差异出现速度剪切,表层金属易因流动延迟产生褶皱或短波纹理,形成橘皮纹。梯度热场设计使表层温度略低于芯部,促使表面金属适度延迟塑化,增强粘滞耦合,从而使整体流速梯度比从1.8下降至1.2以内,流层滑移现象明显减少,流线趋于连续。死区金属的活化机制是梯度加热系统的重要特性。传统挤压中筒角区域温度不足、剪应力偏低,导致部分金属停滞形成宏观缺陷源。梯度系统中入口高温段提升该区域热能密度,促使死区金属逐渐参与流动,从而消除金属堆积,提高材料利用率并改善管材横截面的一致性。金属在挤压缝处的汇流角度亦受到热场设计影响,常规条件下此角度平均为55°,存在明显层间干涉,易导致分层纹理或熔合不良。热梯度调控流向与变形轨迹,使该角度控制在35°以内,金属在汇流前已完成充分塑化与方向匹配,有效抑制界面间扰动与不连续面形成。表1展示了不同加热策略下关键流动参数的技术指标差异数据表明梯度加热在金属流动一致性与表面组织均匀性上表现出显著优势。

3.3加热方式对比

传统均热方式提供的是单一温度场,金属表层与芯部受热均匀但变形路径控制缺失,易出现过度塑化、晶粒粗化与第二相聚集[5]。梯度加热构建多点控温模型,允许热能在轴向与径向产生分布偏差,从而控制变形协同性与微观组织同步演化。表面粗糙度指标Ra是评估表面质量的核心参数。传统加热形成的Ra值普遍维持在0.8μm以上,橘皮纹在结构可见尺度频繁出现。梯度加热有效降低表层微突起生成率,Ra值稳定在0.3μm以下,表面反射性与完整性显著改善。热效率方面,传统加热需维持整筒均匀升温,热损失大,感应效率低。梯度加热聚焦于关键控温区段,减少无效加热面积,在等负荷条件下节能效率可达15~20%。在产品一致性方面,传统工艺下橘皮纹出现频率高,整体缺陷率维持在10%以上,且对加工速度敏感。梯度热控系统提升了加热响应的适应性与局部温度修正能力,使表层缺陷率降低至3%以下,工艺窗口范围扩大,挤压线稳定性显著增强。该系统在热能配置、组织调控与流动协调的多维优化作用,使其在精密铝型材领域具备更高的工艺适应性与产品一致性。

4结论

本文系统阐述了梯度加热系统在铝挤压过程中对热场分布、金属流动与表层组织控制的机制,通过分区控温与温差调节,有效抑制橘皮纹缺陷,提升了表面质量与成形一致性。梯度热控策略在节能降耗、组织调控和工艺适应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成果为高性能铝型材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工艺路径,展望未来,其智能化与集成化发展将推动铝加工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巨银,王学平,张艺潇,等.高温熔盐储罐梯度功率加热模型及应用[J/OL].机械设计与制造,1-7[2025-05-13].

[2]李靖南,董瑞峰,陈子帅,等.梯度加热工艺对自由锻GH4720Li高温合金成形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2022,46(02):162-168.

[3]季发生,廖健,姚春明,等.智能高效长寿命铝挤压筒直插式加热控温装置的研发与应用[C]//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2018年中国铝加工产业年度大会论文集.张家港市东航电热电器厂;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8:587-596.

[4]薛鹏.挤压筒加热控制系统的优化[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09):92-94.

[5]李达兵,铝挤压用动态梯度工频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福建省,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20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