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成品油管道工艺优化设计分析

作者

张友邦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成品油管道输送系统的高效性与安全性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传统管道工艺面临能耗高、输差大、腐蚀风险等问题,亟需通过智能化与数字化手段实现优化。基于BIM技术的三维仿真、水力计算模型及大数据分析,可精准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管输特性,优化泵站配置与运行参数,降低摩阻损失15%以上。同时,结合物联网实时监测技术,能够动态调整输送方案,显著提升管道系统的经济性与可靠性,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词:成品油管道;工艺;优化设计

引言

成品油管道作为能源输送的“动脉”,其工艺设计直接影响运营成本与安全绩效。当前,我国多条长输管道面临老龄化、输送效率下降等挑战,传统经验型设计方法难以满足多元化油品输送需求。通过引入CFD流体仿真、AI算法预测及数字孪生技术,可对管道拓扑结构、热力补偿、清管周期等关键参数进行系统性优化。例如,采用变径设计可减少无效循环流量,结合相平衡模型能精准控制轻烃组分挥发损失。此类创新设计不仅可延长管道寿命20%以上,还能为智能管网建设提供标准化数据基础,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1成品油管道工艺概述

成品油管道是连接炼厂、储库与消费市场的核心能源基础设施,其工艺设计直接影响输送效率与运营安全。典型工艺系统包括输油泵站、加热装置、清管设施及SCADA控制系统,可输送汽油、柴油、航煤等多种油品。为保障顺序输送的混油控制,需采用优化批次调度与界面跟踪技术,结合密度计、超声波检测等实时监测手段,将混油率控制在0.5%以下。同时,管道需配置腐蚀监测、泄漏预警及应急截断装置,以应对地质沉降与第三方破坏风险。现代工艺更注重智能化升级,如通过数字孪生模拟水力工况、AI算法预测设备损耗,实现能耗降低10%~15%。未来,随着氢能及生物燃料的推广,多介质兼容输送工艺将成为技术突破重点。此外,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低碳工艺创新势在必行,需探索光伏驱动泵站、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同时研究CO₂与油品共输的可行性,推动管道系统向零碳化方向发展。

2成品油管道工艺优化设计原则

2.1安全性与可靠性优先原则

成品油管道工艺优化设计的核心在于确保输送过程的安全稳定运行,设计需充分考虑管道承压能力、腐蚀防护及泄漏监测等关键要素,采用多重安全防护机制降低运行风险。工艺参数设置应保留合理安全裕度,避免因压力波动或温度变化导致管材疲劳失效。同时,需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针对不同油品特性制定差异化的安全控制策略,确保在极端工况下仍能维持系统可靠性。通过优化管道路由设计和站场布局,最大限度减少外部环境对管道系统的潜在威胁,实现本质安全与过程安全的有机统一。

2.2能效优化与低碳化设计原则

工艺优化需重点提升管道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通过水力计算模型精确匹配泵送功率与输送需求。采用分级压力调控技术,根据输量变化动态调整运行参数,避免无效能耗。优化热力系统设计,合理利用余热回收装置降低加热能耗,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引入智能化调控技术,建立基于实时数据的能耗优化模型,通过算法自动生成最优运行方案。设计过程中需同步考虑碳足迹评估,优先选用低阻损管件和节能设备,从全生命周期角度降低系统碳排放强度。

2.3柔性化与适应性设计原则

现代成品油管道工艺设计应具备应对多元油品输送的柔性化特征,通过模块化工艺设计,使系统能够灵活调整输送批次和油品切换程序,满足市场供需变化需求。优化混油界面控制策略,采用先进检测技术和动态切割算法,降低混油损失。设计需预留工艺升级空间,确保未来新增油品品类的兼容性,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可扩展性。同时考虑季节性输量波动特点,建立弹性运行机制,使系统在低输量工况下仍能保持高效稳定运行,实现设计寿命周期内的持续适应性优化。

3成品油管道工艺现状分析

3.1设计标准滞后,适应性不足

当前成品油管道工艺设计仍以传统经验公式和静态规范为主导,难以应对多元化输送需求。随着新能源转型加速,氢掺输、生物燃料等新兴介质对管道材质、密封性及工艺兼容性提出更高要求。现有设计标准未充分考虑多品类油品交替输送的物性差异,导致混油界面控制精度不足,批次切换效率低下。此外,部分老旧管道建设时未预留智能化改造空间,SCADA系统升级面临协议不兼容、数据孤岛等问题,制约了数字化管控能力的提升。

3.2设备老化与维护成本攀升

我国早期建设的成品油管道已进入服役中后期,泵机组、阀门等关键设备普遍存在机械效率下降、故障率升高现象。例如,离心泵长期运行后叶轮磨损导致扬程损失,加热炉热效率衰减至不足75%。更严峻的是,内腐蚀问题因油品硫含量波动而加剧,管道壁厚监测数据表明,部分管段年腐蚀速率超0.3mm,但传统检测技术无法实现全覆盖实时监控,被动维修模式显著增加了非计划停输风险。

3.3安全风险与环保压力并存

第三方施工破坏、地质灾害等外部威胁持续存在,而现有泄漏监测系统误报率高达30%,难以精准定位微小渗漏点。同时,油品挥发(VOCs)与管道检修时的残油处理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地区因环保不达标面临限输压力。更深远的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频发,如冻土区管道基础融沉、高温区输油黏度异常等新风险,现有工艺规范尚未建立针对性防控体系,暴露出标准迭代与风险预判的脱节。

4成品油管道工艺优化设计要点

4.1水力系统优化设计

成品油管道水力优化是工艺设计的核心环节,需综合考虑油品物性、地形高差及输送量波动等因素。传统设计多采用固定管径与泵站配置,难以适应多批次输送的复杂工况。现代优化方法需引入动态水力模型,通过模拟不同油品组合下的摩阻损失变化,优化管径分段设计及泵机组选型。同时,需建立变流量调节机制,利用变频技术匹配实际输送需求,避免节流阀造成的能量浪费。针对顺序输送工况,还需优化混油段预测算法,合理设置隔离球投放策略,最大限度减少混油损失。此外,需结合GIS系统对沿线地形进行三维建模,精准计算翻越点压力需求,确保系统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

4.2热力系统节能设计

热输管道工艺需重点解决能耗过高与热力失衡问题,传统设计常采用恒定加热温度,导致低输量工况下热能浪费严重。优化设计需建立动态温降模型,根据油品凝点、环境温度及输量变化实时调整加热策略。对于高凝点油品,可采用局部伴热与整体加热结合的混合模式,减少无效热损失。同时,需优化加热炉热效率,通过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智能调控等技术将综合热效率提升至90%以上。针对季节性温差影响,建议采用地温补偿设计,利用土壤蓄热特性平衡管输温度波动。此外,需开发热力-水力耦合仿真平台,实现加热站布局与运行参数的协同优化。

4.3材料与防腐设计升级

管道材质选择直接影响系统寿命与安全性,传统碳钢管道面临硫化氢腐蚀、应力开裂等风险,优化设计需推广耐蚀合金、非金属复合材料等新型管材。针对酸性油品输送,建议采用内衬防腐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护体系,将腐蚀速率控制在0.1mm/年以下。对于高寒地区,需重点研究低温韧性钢材的抗脆断性能,避免冷裂纹扩展引发泄漏事故。此外,需优化焊缝无损检测标准,引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AUT)技术,确保环焊缝缺陷检出率超过99%。在弯头、三通等应力集中区域,应采用有限元分析优化壁厚设计,降低局部冲蚀风险。

4.4智能化控制系统构建

传统SCADA系统已无法满足智能管网的精细化管控需求。优化设计需构建“云-边-端”协同架构,实现数据采集、边缘计算与云端决策的闭环管理。在硬件层面,需部署高精度压力/温度传感器、声波泄漏监测设备及智能调节阀,形成全管线感知网络。软件系统需集成AI算法,开发输油调度优化、设备健康度预测等模块,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动态修正水力模型参数。同时,需建立统一数据标准,破除PLC、RTU等异构设备的通信壁垒,确保实时数据贯通。此外,需预留5G通信接口,为未来数字孪生、AR巡检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4.5安全与环保设计强化

安全设计需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控,优化泄漏监测系统时,需融合负压波、质量平衡与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将定位精度提升至±50米以内。针对第三方破坏风险,建议铺设分布式光纤声学监测(DAS)网络,实现施工机械入侵的实时预警。环保方面需重点控制VOCs排放,优化油罐呼吸阀与油气回收装置设计,确保非甲烷总烃浓度低于50mg/m³。对于清管作业产生的残油,需设计封闭式回收系统,避免土壤污染。此外,需建立极端气候适应机制,例如在洪水易发段增设自动截断阀,冻土区采用热管地基稳定技术。

4.6标准化与柔性设计理念

未来管道系统需兼顾标准化与灵活性,设计阶段需建立模块化技术库,例如标准化泵站单元、预制化阀组等,缩短建设周期20%以上。同时,需预留工艺接口适应氢能、生物燃料等新兴介质输送需求,如采用氢脆敏感性更低的管材。柔性设计需体现在运行层面,例如通过可调式泵叶轮、多源混油界面跟踪等技术,快速响应油品切换需求。此外,需编制全生命周期技术手册,明确设计冗余度、检测周期与退役标准,为资产数字化管理奠定基础。随着能源转型加速,管道设计还需前瞻性考虑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整合潜力,例如在管输系统中预留CO₂混合输送的工艺接口。同时,应推动行业共享数据库建设,将材料性能、失效案例等经验数据纳入设计决策支持系统,形成"设计-验证-反馈"的持续优化闭环。未来,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或可实现管道资产交易与工艺参数的自动匹配,进一步释放标准化设计的商业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品油管道工艺优化设计是融合多学科技术的系统性工程。通过BIM建模、水力仿真与智能算法的协同应用,能够实现输送效率、安全性能与经济性的多维提升。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技术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的发展,管道系统将进一步向“智慧化”“低碳化”演进。建议行业加强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建立动态优化模型库,为全球能源运输网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尹渊博,李玉星,杨文,芦澍,张晨,刘翠伟,杨凯,王武昌.成品油管道泄漏次声波监测及信号处理方法[J].油气储运,2024,43(08):905-915.

[2]李斌,杨梦旋,李文付,蔡文,李浩然.西南某成品油管道增输改造工艺优化设计[J].广州化工,2024,52(05):179-182.

[3]涂仁福,梁永图,邵奇,廖绮,邱睿,张昊,徐宁.绿氨-成品油综合运输系统适应性分析与规划[J].油气储运,2024,43(04):361-372.

[4]黄维和,刘刚,陈雷,杨文,袁子云.中国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油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7(05):122-129.

[5]王昌.数据驱动的成品油管道运行工况智能监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3.

[6]倪玮隆.成品油管道运行模式对比分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3.

[7]吴佳虎.成品油管道数字化之员工培训系统开发[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