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审计监督机制研究
李红媛
陆良县小百户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曲靖 655608
摘要:农村集体“三资”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影响村级组织的财务状况与公共服务水平。随着乡村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如何确保“三资”使用的公开、合理、合规,成为审计监督的重要职责。当前,多地在推进农村财务公开、健全村级财务审计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审计监督体系仍存在制度碎片化、监管方式单一等现实挑战。因此,构建一套高效、系统、可持续的审计监督机制,成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关键路径。本文将简要分析,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供思路。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审计制度;监督机制
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或管理的资金、资产与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集体权益的物质基础,其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三资”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在防范财务风险、保障村民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执行力不足、信息公开不及时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审计监督是保障农村集体“三资”规范运行和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制度手段,在推动集体经济公开、公平、透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审计能够有效揭示“三资”管理中的隐性漏洞与违规行为,如资金挤占挪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等问题,通过定期或专项审计手段,提升管理透明度,强化内部控制。其次,审计监督在资源配置中具备优化功能,通过对资产运营效率、资源流转过程等进行评估,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升使用效益。再次,审计结果作为追责与整改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形成监督闭环,强化村级组织及其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纪律约束。同时,审计监督也是实现村民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通过公示审计报告、组织群众参与听证评议等方式,可有效扩大村务公开深度和广度,增强村民对“三资”管理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的意识。总之,在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进程中,完善审计监督职能,不仅有助于提升集体经济运行质量,也为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审计监督难点和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执行标准不统一
虽然各地农村普遍建立了“三资”管理和审计相关制度,但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标准,地方制定的操作细则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村级组织制度执行随意、流于形式。一些地区未严格落实财务公开和定期审计制度,致使管理漏洞频发。此外,部分村干部对制度理解不到位,存在规避审计、延迟配合等行为,影响了监督实效。
(二)审计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
当前农村审计多依赖镇(街道)或县级审计人员,村级组织往往缺乏专职审计力量。部分村庄由于地理偏远、资金规模小,难以引起上级部门重视,审计安排缺乏常态化。同时,部分基层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深入识别财务舞弊、虚假合同等隐蔽问题,影响监督质量。
(三)信息化水平低,数据共享机制缺失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尚未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许多村庄仍采用手工账目,存在账目混乱、数据滞后等问题。即便部分地区建设了“三资”管理平台,由于各系统标准不一、数据不互通,审计人员获取信息难度较大,难以实现高效比对与分析,降低了审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四)审计结果落实难,整改机制不完善
在实际审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后续整改落实不到位。一些村级组织对审计反馈重视不够,存在整改不彻底甚至无整改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追责与问责机制,也导致审计震慑力不足。审计监督结果未能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影响“三资”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三、农村“三资”审计监督机制完善路径
(一)健全制度体系,统一操作标准
针对当前农村“三资”审计监督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一的问题,应由省级或国家层面出台统一规范的操作手册和审计流程指引,细化各环节责任要求,明确资金使用、资产处置、资源流转的审计重点。同时,要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依据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实践的变化,定期对制度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地方政府应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与评估,将村级“三资”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对执行不力的组织和人员依法依规问责,以制度刚性推动“三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此外,应探索将村规民约与“三资”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提升群众对制度执行的认可度与参与度,形成“制度+共治”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从源头上防控管理漏洞。
(二)加强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提升监督能力
为破解农村审计队伍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应加快建立区县级农村“三资”专职审计机构,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审计力量,增强监督力量的覆盖面和专业性。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及审计人员的培训,重点提升财务识别能力、合同审核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可推行交叉审计制度,避免“熟人审计”影响独立性与公正性。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和强化技能培训,构建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基层审计队伍,提升监督工作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督效率
农村应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三资”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对资金收支、资产变动、资源利用的全流程在线监管。该平台应与财政、农业、审计等相关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数据共享机制,提升审计工作的实时性与精准度。同时,为提升基层操作能力,需配套开发便捷易用的客户端系统,并组织基层人员开展系统操作培训,确保信息化工具真正落地见效。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审计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管控”转变,提升监管效率和风险预警能力。
(四)强化结果运用,健全整改问责机制
农村应完善审计结果通报和整改闭环管理机制,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和具体措施。上级纪检、财政和农业等部门应加强对整改过程的跟踪检查,定期“回头看”,确保问题真整改、改到位。同时,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将整改情况在村务公开栏或信息平台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屡查屡犯、拒不整改的行为,应依法追究村干部责任,形成有效震慑。进一步而言,可探索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干部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以增强整改的约束力与执行力。此外,应推动建立村级“问题清单+销号管理”机制,确保每一项问题都有反馈、有措施、有落实,真正形成闭环监督链条。
结语: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科学、高效的审计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提升集体资产效益、增强村级组织公信力。农村应持续优化制度、强化监督力量、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问责机制,全面提升“三资”管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45-47.
[2]陈丽.构建农村“三资”审计监督机制的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21 (10):72-74.
[3]张志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3 (0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