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利用客家艾粄资源的自主游戏探索

作者

陈佳炜

广东省平远县幼儿园 514600

摘要:本文聚焦幼儿园利用客家艾粄资源开展自主游戏的教育实践,探讨其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的双重价值。通过分析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资源整合不足、游戏设计单一、教师指导能力薄弱及家园合作缺失等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案例,提出深化资源开发、优化游戏设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强化家园协同的对策。研究强调,艾粄游戏应突破“美食制作”的局限,通过文化渗透、跨学科融合及真实情境创设,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创造力,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客家艾粄;幼儿园自主游戏;文化传承;游戏设计;家园合作

客家艾粄作为岭南地区传统节令美食,承载着客家人对自然、家族与生活的智慧结晶。其以艾草为原料,融合糯米、花生、芝麻等食材,通过蒸煮工艺制成,不仅具有驱寒祛湿的药用价值,更在清明、冬至等节日中成为凝聚族群情感的符号。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幼儿园开始尝试将艾粄资源融入自主游戏,试图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本土文化,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然而,这一实践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某幼儿园曾开展“艾粄小厨师”主题活动,教师预设让幼儿分组制作艾粄,但实际过程中发现:幼儿对艾草的认知仅停留在“绿色面团”层面,对艾草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及节日寓意一无所知;部分幼儿因揉面力度不足、模具使用不熟练而频繁求助教师,导致游戏节奏混乱;家长对活动提出质疑,认为“让孩子玩面粉浪费时间”,参与热情不高。这一案例折射出当前幼儿园在艾粄资源利用中的普遍困境: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游戏设计脱离幼儿经验、教师支持策略单一及家园协同机制缺失。

一、幼儿园利用客家艾粄资源的自主游戏探索的意义

客家艾粄作为岭南地区特有的传统节令美食,承载着客家人对自然、家族与生活的深刻理解,堪称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其制作工艺与节令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在幼儿阶段的文化启蒙中具有独特作用。

在清明节制作艾粄的习俗中,幼儿可通过多感官体验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例如,某幼儿园在清明前夕组织幼儿到郊外观察艾草生长环境,引导他们发现艾草多生于湿润的田埂或山脚,理解其“喜阴湿”的生态习性;在采摘环节,教师通过示范“掐取嫩尖”的手法,让幼儿感受“取之有度”的可持续理念。回到园所后,幼儿用石臼研磨艾草时,发现汁液从翠绿变为深褐,教师借此讲解艾草的药用价值(如驱寒、止血),并联系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

二、幼儿园利用客家艾粄资源的自主游戏探索中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充分

当前实践中,教师对艾粄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食材利用”层面,忽视其文化、生态与科学价值,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例如,某园在清明节活动中仅提供现成艾草粉,幼儿只需将粉与糯米粉混合、加水揉面、压模蒸熟,全程未接触新鲜艾草。当被问及“艾草长什么样?”时,多数幼儿回答“绿色的粉末”;对艾草的气味记忆也仅限于“像青草的味道”。教师未设计采摘、清洗、研磨等环节,幼儿对艾草的认知停留在“绿色添加剂”层面,更无法理解其“清明食艾以驱寒”的养生智慧。

(二)游戏设计与幼儿兴趣脱节

游戏形式单一、目标模糊是当前艾粄活动的常见问题,直接导致幼儿参与度低。

某园设计的“艾粄制作流程图”要求幼儿按步骤操作:第一步称量、第二步混合、第三步揉面……教师用计时器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导致小班幼儿因手部力量不足,在揉面环节频繁求助:“老师,我揉不动!”大班幼儿则因重复操作感到枯燥,甚至偷偷将面团捏成“小怪物”。此外,游戏设计未与幼儿生活经验结合。某园要求幼儿用艾草泥制作“恐龙造型艾粄”,但多数幼儿对恐龙的认知仅限于绘本图片,难以将二维形象转化为三维食物造型,最终作品多为教师代劳,幼儿失去成就感。

(三)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教师对自主游戏的理解存在偏差,表现为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阻碍幼儿深度学习。

例如,某教师在幼儿尝试用石臼研磨艾草时,因担心石块飞溅伤人,直接示范操作:“看,要这样转圈磨!”幼儿被动观察后,机械模仿教师动作,未真正理解“研磨需用力均匀”的原理。另一教师则在幼儿因模具使用争执时,以“这是你们自己的事情”为由未介入,导致两名幼儿互相推搡,游戏被迫中断。此外,教师缺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某园虽开展艾粄活动,但教师仅关注“是否完成作品”,未记录幼儿在研磨艾草时的对话(如“为什么我的汁比你的少?”)、合作中的策略(如轮流使用模具),难以提供针对性支持。

三、幼儿园利用客家艾粄资源的自主游戏探索中的对策

(一)深化资源整合,构建多元文化体验

教师应突破“艾粄=美食”的局限,从文化、生态、科学等多维度开发资源,形成立体化课程。

例如,某园开展“艾草的一生”主题活动,历时三个月:3月播种艾草种子,幼儿用喷壶浇水、记录发芽时间;4月观察艾草生长,用放大镜寻找叶背的白色绒毛;5月采摘嫩叶,学习“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并晾晒制成艾草茶。教师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清明时节的艾草最香?”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春分后阳气上升,艾草药用价值最高”。在冬至,某园开展“艾粄暖冬”活动,幼儿用艾草煮水泡脚,体验“寒从脚起,暖从足生”的养生智慧;通过学唱客家童谣《月光光》,理解艾粄在团圆宴中的象征意义。

(二)优化游戏设计,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游戏设计应遵循“低结构、高开放”原则,提供多样化材料与情境,支持幼儿个性化表达。

例如,某园在“艾草工坊”投放石臼、木槌、筛网、蒸笼等工具,幼儿可自由选择研磨、过滤、蒸煮等环节。大班幼儿发现“石臼研磨的艾草汁更细腻,但耗时长;料理机打汁快,但有残渣”,教师引导其投票决定“哪种方法更适合批量生产艾粄”。某园开展“艾粄创意大赛”,鼓励幼儿用艾草泥、糯米粉、果蔬粉等材料设计独特造型。幼儿作品包括“彩虹艾粄”(分层叠加不同颜色)、“刺猬艾粄”(用牙签插满瓜子)、“笑脸艾粄”(用黑芝麻点出眼睛),教师将作品陈列于“艾粄博物馆”,并邀请家长投票评选“最具创意奖”。

(三)提升教师指导能力,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问题引导、资源提供等方式,成为幼儿学习的“脚手架”。

例如,某教师在幼儿因艾草汁染色失败时,提供小苏打、柠檬汁、白醋等材料,引导其探究酸碱中和原理。幼儿通过实验发现:“白醋让艾草汁变黄,小苏打让它变蓝,像变魔术一样!”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用紫甘蓝汁代替艾草汁,会发生什么?”激发其持续探究兴趣。某园建立“艾粄游戏资源库”,收录幼儿问题(如“为什么我的艾粄裂开了?”)、教师回应(“可能是蒸的时候火太大,下次试试中小火”)及延伸活动案例(如“设计防裂艾粄蒸笼”),供教师学习参考。

结束语:

幼儿园利用客家艾粄资源开展自主游戏,是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突破资源利用的表层化、游戏设计的程式化及家园合作的单向化,更需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其兴趣与经验,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跨学科的整合,让艾粄成为幼儿理解文化、发展能力、表达创造的载体。未来,幼儿园可进一步拓展艾粄资源的开发维度,如与社区手工艺人合作、开发艾粄主题绘本、建立艾草种植实践基地等,使这一传统美食在幼儿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唯有如此,艾粄游戏方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文化与儿童的桥梁,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窦海芳.有力支持,让师幼诗意地生长——儿童本位的幼儿园自主游戏探索[J].好家长,2024(16).

[2]高艳.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自主探索能力培养[J].智慧少年,2023(14):0159-0161.

[3]高玲玲.构建幼儿园自主游戏课程的实践研究[J].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