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分析

作者

周泉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2

摘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中,有助于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有着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即对此展开综合研究,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以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为出发点,围绕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打造主题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境、开发实践性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等,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总称。在对中职学生的语文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诗词等。教师充分结合教材,驱动教法创新,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必将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三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独特育人优势,让学生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1]。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热情

优秀传统文化是种植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模块,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诗词等,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美学。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就是在促使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改革,让中职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热情。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挖掘教材文化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以教材主题及具体文章为依托,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以教材为主要素材,以课堂为主阵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习中职语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等课文,教师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向学生渗透讲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易与艰难,引导学生赓续红色精神,树立远大抱负。再例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引导学生学习廉颇和蔺相如身上的美好品德,学生在廉颇身上学得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认错的美好品质,在蔺相如身上学得以国家利益为重、机智勇敢、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自然会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当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也可探索其他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将其引入到课堂之中,例如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可引入沈从文《边城》、鲁迅《故乡》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乡土文化的千姿百态,感受文字美、社会美、人性美等,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相关教师也需要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育质量,避免教育方式老化、枯燥。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却不限于情感教育、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景剧表演、主题辩论、诗词朗诵比赛等。例如,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纪录片《创新中国》和电视剧《功勋》中与屠呦呦相关的影视片段进行剪辑,配合上一些简短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对多模态学习资源展开学习,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屠呦呦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过程。在《群英会蒋干中计》《雷雨(节选)》等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3]。

(三)整合传统文化内容,构建主题式文化教育情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所阅读的文章较为零散,学生对课文及作者境遇、作者情感的理解很可能是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思考,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也可能有所不足。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个学习主题为中心,将相关联的课文综合起来,部分情况下还可融入政治、历史、艺术等跨学科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例如,中职语文中要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以“辛弃疾”为中心,选取辛弃疾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也结合辛弃疾的生平,打造“辛弃疾:诗文与人生的壮怀激烈与细腻情怀”,融合《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向学生讲解辛弃疾悲壮的一生,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诗词中的豪迈之情与细腻情怀,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实践体验

以中职语文为载体,也可酌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创作和讨论的场所,包括校内文化基地与校外文化基地,区别于常规的中职语文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特征。例如,教师结合地域特色,引入本地非遗、方言故事等资源,形成“语文+文化”融合的校本教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食粮,加强对中职生价值观的浸润式塑造。再例如,相关院校设立如书法、绘画、茶艺、竹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场馆,或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表演、文化博物馆参观、模拟历史场景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营养,提升自身素养。再例如,在“端午节”,相关教师则可组织学生进行端午节体验活动,带领学生重温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的文化习俗、做端午节手工作品、读端午节相关诗词、创作端午节诗词等,在端午节引导学生感知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具身体验[4]。

(五)开展虚拟现实体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类型丰富多元,包括宗教、哲学、教育、科技、戏曲、建筑、饮食、礼仪等各方面。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的应用,可以打造一个虚拟化的、沉浸式的教育空间,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类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例如,中职院校语文课程应用VR技术,打造虚拟空间:“宋代书院”,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参与“宋代书院”求学过程,观摩宋代书院建筑的架构、纹饰以及斗拱等,可以与书院历史著名人物如范仲淹等来一场跨时空交流,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能够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独特育人优势,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养成健全的家国情怀与三观,意义重大。而具体的融合路径,则可从开发教材、创新教法、打造主题式教育情境、开发实践体验课程、打造虚拟体验空间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张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J].教师,2024,(19):18-20.

[2]潘平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路径探索[J].教师,2024,(15):18-20.

[3]杨丽琼.从理解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5):37-39.

[4]叶震宇.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