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对学生动商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刘文杰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摘要:本研究以小学体育教学为场域,聚焦游戏化教学策略对学生动商发展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动商与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内涵,采用实验法对某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级进行为期16周的对比教学实验,结合定量数据(运动技能测试、动商量表评分)与定性分析(课堂观察、学生访谈),探究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运动技能、运动思维、身体适应能力及体育兴趣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游戏化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动商水平,尤其在动作协调性、团队协作思维和运动参与度方面效果显著。研究为小学体育教学中动商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策略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动商发展;体育兴趣

一、引言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明确将“运动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商由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提出,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身体运动能力、运动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心理以及适应环境能力的综合体现[1]。小学阶段是动商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动作反应速度、运动兴趣及团队协作意识在此阶段逐步形成。然而,传统体育教学中“技术训练为主、趣味体验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热情,动商发展受限。游戏化教学通过将体育知识、技能融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研究表明,游戏化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度[2],但针对其与动商发展的系统性研究仍较缺乏。本研究旨在探索游戏化教学策略对小学生动商发展的影响,为优化小学体育课堂、落实“体教融合”提供实证依据。

二、理论基础:动商与游戏化教学的逻辑关联

(一)动商的核心内涵与构成要素

动商包含三个核心维度[3]:

1.运动能力维度:指身体基本运动技能(如跑、跳、投、攀爬)、动作协调性、平衡能力及体能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等);

2.运动思维维度:指在运动中快速决策、策略调整、团队协作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运动规则、战术的理解与运用;

3.身体适应维度:指对运动环境(如天气、场地变化)、运动强度的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抗疲劳的心理韧性。

(二)游戏化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育价值

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同化—顺应”机制建构认知,游戏作为主动体验活动,能促进其动作技能与逻辑思维的整合[4];

2.心流理论(Flow Theory):当任务难度与个体能力相匹配时,学生易进入“心流状态”,表现出高度专注与愉悦感,游戏化教学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可创造心流体验[5];

3.社会学习理论: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场景能强化学生的观察学习与社交技能,符合动商中“团队协作”“社会适应”的培养目标。

游戏化教学的教育价值体现在:

1.激发运动兴趣: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如“森林探险”“消防救援”)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化为趣味任务,降低学生对运动强度的畏惧感;

2.强化技能掌握:将技术动作拆解为游戏规则(如“传球接力赛”强化传球准确性),在反复练习中自然提升动作熟练度;

3.促进综合发展:游戏中的角色分工(如“队长”“裁判”)培养责任意识,胜负结果引导学生理解规则、接受挫折。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市某小学四年级2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共80人(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两班学生性别、体能基础(前测无显著差异,p>0.05)、体育教师资质一致,实验周期为2024年3月—6月(16周,每周3节体育课)。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班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策略(技术讲解+分组练习)。

因变量:动商发展指标,包括:(1)运动技能测试:50米跑(速度)、立定跳远(爆发力)、跳绳(协调性)、篮球运球绕杆(专项技能);(2)动商量表评分:参考《青少年动商发展量表》[6],结合小学生特点设计20题问卷(5级计分),涵盖运动兴趣、动作协调性、团队协作、抗挫折能力4个维度;(3)课堂观察与访谈: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时长、同伴互动频率,实验后选取10名学生(实验班5人,对照班5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主题为“你喜欢现在的体育课吗?为什么?”“你在游戏中学会了什么?”。

2.游戏化教学策略设计依据

“技能目标—游戏情境—规则设计—分层任务”逻辑,设计三类游戏化教学策略(见表1):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6.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课堂观察数据采用NVivo 12进行编码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运动技能测试结果对比

实验前,两班学生运动技能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班在跳绳、篮球运球绕杆两项协调性技能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50米跑、立定跳远成绩虽有提升但未达显著水平(见表2)。

(二)动商量表评分对比

实验后,实验班在运动兴趣、动作协调性、团队协作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抗挫折能力维度得分差异接近显著(p=0.058)(见表3)。

(三)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

1.课堂参与度:

实验班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环节的平均参与时长(18分钟/节课)显著高于对照班(10分钟/节课),且主动提问次数(6.2次/节课)是对照班(2.5次/节课)的2.5倍。

2.学生访谈核心观点:

实验班学生:“我喜欢‘篮球保卫战’,因为要和队友商量怎么传球才能不被抢”(体现团队协作思维);“障碍赛里我一开始不敢跳太高,后来老师让我当‘小队长’,我就想试试,结果成功了!”(体现抗挫折能力提升)。

对照班学生:“体育课就是练习跑步和跳远,有时候觉得无聊”;“老师说动作要标准,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五、讨论与分析

(一)游戏化教学对动商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以“趣”激能:提升运动兴趣与基础技能游戏化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如“动物运动会”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将单一动作练习转化为故事性任务,符合小学生具象化思维特点。例如,在跳绳教学中设计“躲避地雷”游戏(学生随音乐节奏跳绳,音乐停时需跳到指定安全区域),学生在关注“节奏”与“位置”的过程中自然提升跳绳频率与协调性[7]。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班跳绳成绩提升45次/分钟,显著高于对照班(17次/分钟),印证了游戏化教学对精细动作技能的强化作用。

2.以“境”促思:培养运动思维与策略能力团队协作类游戏(如“星球保卫战”)要求学生在攻防转换中快速决策(如“传球给谁”“如何阻挡对手”),这种“问题解决式”运动体验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的决策中枢[8]。访谈中,实验班学生提到“会观察队友的位置再传球”,表明其在游戏中形成了初步的战术意识。动商量表中“团队协作”维度得分显著提升,说明游戏化教学通过角色分工与目标导向,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社交认知与协作思维。

3.以“变”强适:增强身体适应与心理韧性体能挑战类游戏(如“能量收集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卡(如“快速跑2圈”“蛙跳10米”),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调整强度,这种“可控挑战”能降低运动焦虑,同时培养自我调节能力[9]。尽管抗挫折能力维度未达显著差异,但实验班学生在访谈中表现出更积极的运动态度(如“失败了可以再试一次”),说明游戏化教学通过“成功体验—适度挫折—策略调整”的循环,逐步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二)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要点与潜在问题

1.策略设计需兼顾“游戏性”与“教育性”

部分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过度追求趣味(如加入大量道具或复杂规则),导致运动负荷不足或技能目标偏离。本研究建议:游戏规则应紧密关联教学目标(如“接力赛”需强调交接棒技术),难度分层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理论),避免“为游戏而游戏”。

2.教师角色从“指导者”

转向“引导者”游戏化课堂中,教师需更多扮演“情境创设者”“过程观察者”“反馈支持者”,而非单纯的动作示范者。例如,在“障碍接力赛”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障碍路线,鼓励小组讨论优化策略,培养其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3.个体差异与评价方式的适配性

部分低动商学生在竞争性游戏中可能因能力差距产生挫败感,需增加合作型游戏占比(如“两人三足”“小组拔河”),并采用过程性评价(如参与度、进步幅度)替代单一结果评价,保护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游戏化教学能显著提升小学生的动商水平,尤其在运动兴趣、动作协调性、团队协作思维等方面效果突出;

2.游戏化教学通过趣味情境、问题解决、社交互动等机制,为动商发展提供了“认知—技能—情感”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3.策略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避免形式化倾向。

(二)实践建议

1.优化游戏化教学策略,构建“技能—情境—思维”融合体系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主题式游戏单元(如“奥运项目闯关”整合跑、跳、投技能),将运动技术拆解为游戏任务的关键环节;增加开放性游戏(如“创意跳绳玩法”),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规则,培养运动思维与创造力。

2.加强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培训

开展“体育游戏设计与动商培养”专项工作坊,分享优秀案例(如“交通信号灯”练习反应速度、“人体拼字”提升身体控制能力);组织教师参与游戏化教学竞赛,促进经验交流与创新实践。

3.建立多元动商评价体系

结合定量数据(技能测试、量表评分)与定性评价(课堂表现、学习反思),全面记录学生在“运动参与、技能掌握、社会适应”中的进步;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如“你在小组游戏中帮助了谁?”),强化其对动商发展的自我认知。

(三)研究展望

未来可扩大样本范围,探索不同类型游戏(如电子体感游戏、传统民间游戏)对动商发展的差异化影响,或结合脑科学技术(如fMRI)分析游戏化教学对儿童运动脑区激活的神经机制,为精准化动商培养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张红兵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3-16.

[2]李艳翎,李梦龙.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5):102-108.

[3]邓陈亮,王宗平.动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0,34(3):20-26.

[4]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5]Csikszentmihalyi M.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Harper&Row,1990.

[6]刘成,王宗平.青少年动商发展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体育科学,2019,39(6):33-41.

[7]季浏.体育心理学(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陈爱国.运动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神经机制[J].心理学报,2015,47(12):1514-1523.

[9]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