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政策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中演讲课的实践探究

作者

谭旭晴

双桥镇丁塘小学 湖南衡阳 426100

摘 要:开展多样化课后服务是顺应双减政策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乡村小学的课后服务实现多样化的情况很困难,怎么么才能将课后服务更好地推进,是目前要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演讲作为一种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兼具有培养思维能力功能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功能,可尝试设为小学生课后服务课程,从而促进课后服务多样化。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从目前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演讲在提升同学们个人能力中的实践意义,再结合在实践中的案例,探索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与演讲的有效结合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演讲;课后服务;演讲实践;小学生课后服务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都简称双减),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等[1]。在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乡村小学明显存在着活动形式单一、实施成效不高等问题。演讲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将演讲课作为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探索,既能解决课后服务单一的问题,又能提高小学生自信心和表达归纳能力。

一、双减政策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各地各学校都在双减政策安排下,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课后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也逐渐变得内容丰富,但也存在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多数乡村小学课后服务有名无实

课后服务是“课后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学科课程结束之后,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部门提供的,不同于学校课堂教学,旨在保护和促进儿童成长的教育服务活动[2]。但由于农村教学点缺乏专职的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开设符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兴趣爱好班非常困难,大部分课后服务直接被简化为形式单一的体育活动或娱乐游戏[3]。课后服务对于乡村地区是困难的,由于资金不足,时间弹性不够等原因,许多课程内容逐渐变成了作业辅导,学生兴趣培养和活动开展等目标很难实现,无法达到课后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课后服务的开展对乡村教师影响较大

“双减”政策重申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承担的责任越多,就越容易引发教师工作负担的连锁风险,有关政策文本中几乎很少涉及“教师的自主权”这一维度,教师更多的是政策的被动接纳者[3]。而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相关政策对其性质、责任归属等问题也未明确界定,致使教师在现实中的工作边界不断延伸[4]。有调查显示,平均每位乡村教师任教学科数为2.65个,有高达41.76%的教师需要跨年级教学[5]。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本来长期就有师资等各方面的问题,课后服务的开展必然给教师们带了更多的工作压力,会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乡村教师对课后服务缺乏探索和积极性。

二、乡村小学课后服务中演讲课的实践意义

演讲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口语交际形式,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同时,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后服务以演讲课的形式,对学生学习将会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一)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活动中, 许多语文教师经常碰到的难题是,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积极性不高, 口语交际能力严重欠缺, 不少小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始终保持沉默。作为乡村教师,我们在每年的教学中,都可以感受到班级学生因为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而导致不敢在公众场合回答问题或者公开演讲。所以,乡村小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存在极大的可塑空间。而以演讲课的形式开展课后服务,小学生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克服紧张的情绪,来实现自我表达的诉求,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二)开发课后服务课程资源

演讲作为口语交际一项重要表现形式,也成了乡村地区孩子的薄弱项。“以分数论成绩”的教育背景下,只看主要科目分数,不考虑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是不可取的。而对演讲课程的探索,可以提升孩子们兴趣,提高孩子们喜爱语文的程度及自信,因为孩子们通过情境教学,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会更加激发学习潜能。相较与其他音体美课程,演讲所需的设施要求不高,学生在场,就可以简单地在教室进行。从教师开发课程的角度来说,演讲课的开展将会丰富了课后服务资源。

三、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中演讲课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课后服务应该具有生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来满足小学生求知欲,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知识水平与情感认知,演讲课在课后服务中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演讲具体情境的设置

在特定的环境对于学生发展影响很大,所以演讲课的开展将在最开始的时候给学生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是结合语言、实物和图片等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教师可在演讲课时设置一个情境,如“新学校要进行第一次见面的自我介绍”、“请你代表学校为到校的朋友介绍一个我们的学校”等,让学生想象这个场景,再询问同学们这种场景的演讲应该怎么来进行演讲更好,同学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思路打开了。

(二)演讲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杜威说过学生做中学,教育即生活。乡村小学资源限制与各种因素导致课后服务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况,选择情境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自我介绍》这次演讲课里,本人所带2023年所带A班有学生18名,全班没有同学在上演讲课之前在公众做过自我介绍,都认为自我介绍很难。而在演讲课第一课给同学们创设一个要做自我介绍的场景后,通过联系,同学畏难情绪缓解。该批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后,通过访谈了解到,相较与别的没开展过演讲课的同学,他们的表达更加清晰,表情自然不怯场。

在《我是小小主持人》这次课里,通过情境创设在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让同学们“实战”主持人来组织六一儿童节的演讲课后,同学们理解了一个活动组织的各个环节。在六一儿童节当天,老师将活动交给主持人并协助给出一些建议后,同学们自己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六一儿童节活动。

(三)演讲流程式的开展

让演讲流程化、常态化和明确化,可以减少其他因素对演讲的干扰,同学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容的创新与个性展示。经过2次课后,同学们对于个演讲流程很熟悉,并且能够即兴填入自己的内容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演讲。具体如下:

首先,形式语言常态化。例如:开头语可用“大家好,我是XXX。”结束语可用“我的分享/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其次,流程固定化。在黑板上每次板书流程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完成我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是演讲主题介绍;

第三部分是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或者分享三个相关的方面;

第四部分是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或者赞美或者号召;

第五部分是致谢。

最后,要求明确化。

主要包括:站姿正、声音洪亮、做5个手势语、自我介绍时必须微笑、结尾处必须敬礼等。

四、结论

双减政策是基于当前教育情境下提出的重要举措,也引起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所以对于课后服务这方面的研究是有较大价值的。相较与城市,乡村学校的教育一直以来是相对弱势的,乡村课后服务的困境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基于双减政策的背景,以演讲形式开展的课后服务课程能在一定程度解决乡村课后服务所面临的困境,促进孩子们语文归纳和表达能力提升,同时,这也是对课后服务一种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2-26.

[2] 代薇,谢静,崔晓楠.赋权与增能: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减负增效”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