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火灾带来的挑战与防范对策研究
吴勇
礼县消防救援大队 甘肃省陇南市 742200
摘要:新能源汽车火灾问题日益突出。其火灾源于动力电池热失控,由过充、短路、老化等引发。火灾具有燃烧温度高、蔓延快、复燃风险大、扑救难等特点,给人员、财产和环境带来严重威胁,也对消防设施、物业管理等形成挑战。防范对策包括提高电池安全性、完善电气系统设计、规范充电行为、加强车辆维护保养、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等,以降低火灾风险,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火灾、热失控、防范对策、安全运行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其保有量持续攀升,在推动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之相伴的是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日益增多,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城市道路到停车场,甚至居民小区内,新能源汽车火灾都有可能发生,这不仅对车辆本身造成损毁,还可能危及周边人员与设施安全,凸显出对其火灾问题深入研究的紧迫性。
本研究旨在全面剖析新能源汽车火灾的成因、特点、带来的挑战,并探寻切实有效的防范对策,以期能降低火灾发生概率,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使用,最大程度减少火灾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能源汽车火灾的成因分析
2.1动力电池热失控概述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来源,热失控是诱发火灾的关键因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难以有效散失,进而不断积聚,由此触发一系列剧烈的化学反应,使得温度与压力急剧攀升,严重情况下,便可能导致起火甚至爆炸的危险后果。
2.2引发热失控的具体因素
过充问题:当充电装置出现故障或充电管理系统失效时,电池可能会被过度充电。过量的电能输入会使电池内部正负极材料等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加剧析锂等副反应,产生大量热量,推动热失控的发生。
短路情况:内部短路可能源于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混入、隔膜破损等,外部短路则可能是线路老化、碰撞导致线路破损等原因造成。短路瞬间会产生极大电流,引发电池急剧发热,成为热失控的导火索。
电池老化影响:随着使用时间增长和充放电次数增多,电池的活性物质会逐渐损耗,电极结构出现劣化,电池内阻增大,散热性能变差,更易在正常使用中因热量积聚而触发热失控,进而引发火灾。
三、新能源汽车火灾的特点及危害
3.1火灾特点呈现
燃烧温度高:新能源汽车一旦起火,其动力电池内的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巨大热量,燃烧温度往往能达到上千摄氏度,远超传统燃油汽车火灾温度,使得周边物体迅速被炙烤,加剧火势蔓延。
蔓延速度快:车内的电池模组等部件相互连接,一处起火后,热量会沿着电气线路和电池布局快速传导,加之电池热失控后的连锁反应,能在短时间内让火势蔓延至全车,留给救援的时间十分紧迫。
复燃风险大:即使表面火势看似被扑灭,可电池内部仍可能存在未完全终止的化学反应,残余热量容易再次引发燃烧,给扑救工作带来极大困扰,需要长时间持续监控。
扑救难度高:由于电池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常规的灭火手段难以有效抑制其燃烧,并且在扑救时还需考虑触电风险等特殊情况,对灭火设备以及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都有着很高要求。
3.2危害表现
对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火灾发生时,高温、浓烟以及可能的爆炸等情况,会让车内人员及周边群众难以逃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对财产造成的损失:车辆本身会被烧毁,若在停车场等场所,还会殃及周边车辆和建筑设施,带来巨额财产损失。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新能源汽车火灾带来的挑战
4.1对消防设施的挑战
传统的消防设施大多是基于应对燃油汽车火灾或普通建筑火灾而设计配备的。面对新能源汽车火灾,常用的灭火剂如水等,对于扑灭电池引发的火灾效果欠佳,难以快速抑制其燃烧反应。而且,消防车辆所配备的灭火设备射程、流量等参数在应对新能源汽车这种特殊火灾场景时,可能无法精准覆盖和有效灭火,需要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特点研发新型、高效的灭火装置及灭火剂,以满足灭火需求。
4.2对物业管理的挑战
在住宅小区、商业停车场等场所,物业管理方需要承担起预防和应对新能源汽车火灾的责任。然而,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新能源汽车火灾知识和检测设备,难以准确判断车辆是否存在火灾隐患。同时,在停车场的规划布局上,没有充分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火灾的特殊性,比如安全间距设置不够合理,疏散通道可能会因车辆停放不规范而受阻,一旦发生火灾,很难迅速组织有效的疏散和初期扑救工作。
4.3对应急救援的挑战
应急救援队伍需要快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构造、电池原理以及火灾扑救要点等专业知识。但目前相关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救援人员在实际处置新能源汽车火灾时,可能因对其特殊性了解不足而无法准确判断火势、选择合适的救援策略,进而影响救援效率和效果,增加救援难度和风险。
五、新能源汽车火灾的防范对策
5.1 提高电池安全性
研发新型技术:加大固态电池等安全电池技术研发投入,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降低短路风险,提升热稳定性,减少热失控隐患。
优化生产管控:把控原材料质量,采用高精度设备确保电池结构稳定。完善检测体系,增加热失控相关检测项目,严格把关出厂质量,防隐患电池流入市场。
5.2 完善电气系统设计
设计时充分考量安全性,合理布局线路,用阻燃、耐高温绝缘材料包裹线路防短路。同时优化过载、过流、短路保护机制,异常时能迅速切断电路,降低火灾几率。
5.3 规范充电行为
制定标准规范:明确各类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长、功率范围等参数,如规定快充时长上限,引导合理充电。
加强监管:定期检查维护公共及私人充电设施,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电流、电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4 加强车辆维护保养
车主日常维护:定期检查车辆外观、充电接口,避免恶劣环境长时间充电,按手册要求自检电池。
专业维保:按里程或时间送车至专业维保站点,由技术人员全面检测关键部位,更换老化或有故障隐患零部件。
5.5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消防与救援预案制定:各地消防部门联合车企、停车场管理方等相关主体,根据新能源汽车火灾特点制定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不同场景下的救援流程、人员分工、灭火措施等,比如在停车场发生火灾时,如何快速疏散车辆、引导人员逃生以及开展灭火工作等。
人员培训与演练开展:定期组织对消防人员、停车场工作人员等进行新能源汽车火灾应急知识培训,使其熟悉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电池特性以及火灾扑救技巧等。同时,开展实战演练,模拟不同的火灾场景,提升相关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实际发生火灾时能够高效应对,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六、结论
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火灾问题的深入探究,明晰了其火灾成因主要围绕动力电池热失控,受多种因素诱发。同时掌握了此类火灾燃烧温度高、蔓延快等特点以及给消防、物业、应急救援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从电池安全、电气系统、充电规范、车辆维保到应急机制建立等多方面的防范对策,期望能全方位降低火灾发生风险,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发展,后续需进一步深化电池技术革新,强化监管力度,不断完善防范体系。同时,各方应协同合作,持续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火灾的应对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健康、安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建运.新能源汽车火灾原因及对策分析[J].今日消防,2024,9(3):62-65.
[2]董雄生,谭新治,黄桔颂,等.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防范对策及建议[J].汽车知识,2021(2):26-28.
[3]黎涛.新能源汽车火灾风险及安全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