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康养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罗翠
长沙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智慧康养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领域。据统计,截至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21%,对智慧健康监测、远程医疗、智能照护等服务的刚性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然而,智慧康养产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结构性矛盾:传统养老服务人才难以胜任智能化设备操作与数据分析,而新兴技术人才又缺乏养老服务场景的实践经验。这种矛盾凸显了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的紧迫性。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慧康养;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引言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4000万,而专业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与此同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突破5万亿元,对具备“医学+信息技术+人文关怀”复合能力的人才需求激增。传统教育模式因课程滞后、实践场景缺失、校企协同低效等问题,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产业需求错位。产教融合通过“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
一、智慧康养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一)岗位能力矩阵
基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人才能力标准》构建的三级能力模型包含基础能力层、技术能力层和创新能力层。基础能力层涵盖老年人能力评估、健康监测设备操作、适老化环境改造等12项核心技能,是开展智慧康养服务的基本要求。技术能力层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设备维护、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等8项数字技术能力,体现从业人员对智能化工具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层要求具备智慧康养产品原型设计、服务模式创新、应急预案制定等5项跨界能力,推动行业持续发展。该模型系统梳理了智慧康养人才所需的复合型能力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明确方向。
(二)能力缺口实证
长三角地区37家康养机构的调研数据揭示了当前智慧康养人才的能力短板。68%的机构指出毕业生智能设备故障处理能力不足,反映技术实操训练的欠缺;52%的机构反馈跨学科团队协作经验缺失,暴露人才培养中协同能力的薄弱环节;41%的机构强调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能力有待提升,显示精准服务能力的不足。这些实证数据凸显了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键差距,为人才能力优化提供了针对性改进依据。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一)“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重构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平台+方向+拓展”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平台课程整合《老年护理学》《智慧养老系统应用》等6门必修课,将“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嵌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照护技能与智慧养老工具应用能力。方向课程设置“医养结合”“适老化设计”“健康大数据分析”3个模块,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开发,强化岗位能力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拓展课程开设《智能辅具创新设计》《养老机构智慧运营》等前沿内容,直接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要求,培养学生技术创新与实战能力。该体系通过课程分层设计,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又提升了其应对智慧康养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通过引入VR/AR技术构建的“四维一体”实训平台,实现了智慧康养实践教学的场景化与智能化。设备操作层利用虚拟仿真系统训练智能床垫参数设置、防跌倒报警响应等操作,解决实体设备不足与操作风险问题。场景模拟层构建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全托三类虚拟场景,支持学生在高仿真环境中进行服务流程演练与压力测试。应急演练层设计突发疾病处置、设备故障排除等20个应急预案模块,通过沉浸式交互提升学生危机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层集成老年人健康数据,训练学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的能力。
(三)产业学院驱动的协同创新机制
福建元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职业院校共建的“智慧康养产业学院”,形成了“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标准共建—就业直通”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人才共育方面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承担智慧设备维护、健康大数据分析等实践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定期驻企参与产品研发,实现师资能力与产业技术的同步更新。技术共研聚焦实际需求,联合开发的“智慧康养云平台”集成健康监测、服务预约、质量评价等功能,已应用于37家养老机构。标准共建环节主导制定《居家养老智能设备接口规范》等3项地方标准,推动区域行业规范化发展。就业直通通过“订单班”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毕业设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
三、实施成效
(一)能力提升
通过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智慧康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智能设备操作合格率从65%跃升至91%,表明学生在物联网设备维护、健康监测仪器使用等数字化技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步。健康管理方案制定优良率达到87%,反映出学生能结合老年人个体差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能力提升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跨学科协作与应急处理等软技能也通过虚拟仿真训练得到强化,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50%以上,用人单位反馈其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模式下的从业者。
(二)产业赋能
产教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推动了技术成果转化,校企联合研发的“智能药盒”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集成语音提醒、用药记录云端同步等功能,在试点机构应用中使老年人用药差错率下降42%。此类技术突破源于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需求融入教学研发环节,师生团队参与产品迭代的全过程。近两年累计孵化智慧适老化产品6项,其中3项已实现市场化应用,既解决了行业痛点,又反哺教学内容更新,形成“技术研发—产品落地—教学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社会效益
“物业+养老”社区试点模式的成功推广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通过整合物业人员基础服务与专业机构康养资源,构建15分钟应急响应圈,使独居老年人紧急呼叫响应时间缩短至8分钟内。目前该模式已覆盖3.2万老年人,服务满意度达94%,显著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同步开展的“智慧养老科普进社区”活动,累计培训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技能1.7万人次,帮助跨越数字鸿沟。
结束语
综上,产教融合通过重构人才培养逻辑、重塑实践教学场景、重构创新生态,为智慧康养产业培育了“懂技术、精服务、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标准化建设破除资源壁垒,以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我国智慧康养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
参考文献
[1]栗凯星.持续推动智慧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N].山西日报,2025-03-25(011).
[2]潘勤春,吴狄,付兴丽,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康养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4,(12):127-129.
[3]王伟轩,尚少梅,王志稳,等.智慧康养数据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06):32-42.
[4]李艳,于莉.产教融合背景下智慧康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4,26(06):49-52.
作者简介:罗翠(1990.10)女,湖南长沙浏阳人,汉族,本科,主管护师,讲师,研究方向:产教融合,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