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朱杰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中学
摘 要:本文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与实践价值。通过创设积极情境、优化教学设计、强化师生互动及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社会适应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为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体育 教学渗透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维度,旨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与健全人格。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情感体验丰富且波动显著。体育课堂以其独特的实践性、互动性和情境性,成为渗透情感教育的天然沃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列为学科核心素养,凸显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仍存在重技能轻情感、评价单一化等问题,制约学生社会性发展。因此,深入探索情感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系统性渗透模式,对实现体育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迫切现实意义。
一、情感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情感教育聚焦于培养个体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健康情感反应与价值认同。初中体育课堂的动态性、体验性与社会性为情感教育渗透创造了独特优势。从心理学角度看,运动能有效调节情绪状态,如团队竞赛可激发集体荣誉感,耐久跑磨砺意志品质。教育学理论强调“知情意行”统一,体育技能习得过程必然伴随挫折、成功、合作等情感体验,是塑造坚韧、自信、友善等品质的契机。社会学视角下,体育课堂是微缩社会,学生在规则约束中学习公平竞争,在团队协作中理解责任共担,这些正是社会情感能力(SEL)的核心要素。国家政策层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清晰指向情感教育目标。因此,体育教学与情感教育在目标(健全人格)、内容(社会规则体验)、过程(情境互动)上高度契合,其融合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与政策支撑。
二、情境创设与教学设计渗透情感目标
在体育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需将情感目标有机融入教学设计与情境营造。目标设定层面,需超越单一技能或体能目标,明确每堂课的情感发展点。例如,篮球传切配合课,除技能目标外,可设定“在协作中体验信任价值,主动鼓励失误同伴”的情感目标。情境创设层面,教师应精心设计富含情感元素的活动场景:将枯燥耐力跑转化为“团队接力闯关”,融入相互加油的环节;在体操保护帮助中强调“你的安全我有责”的同伴责任感;利用竞赛规则引导学生体会“公平竞争比获胜更重要”的体育精神。内容与方法选择同样关键:集体性项目(足球、拔河)天然利于培养合作与归属感;设置需共渡难关的拓展游戏(如“穿越电网”)深化互助精神;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沟通中学会尊重与倾听。此外,音乐、影像等媒介能有效烘托氛围,如练习后播放励志短片引发共情。教学设计需确保情感目标与运动技能学习相互促进,使情感体验成为技能掌握的内在动力。
三、师生互动与即时反馈深化情感体验
教师的情感素养与互动方式直接影响渗透成效。教师自身须成为情感表率:以饱满热情投入教学,用积极语言激励学生(如“这次防守步伐有进步!”);对失败者展现真诚接纳(“没关系,调整呼吸再来”);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尤其关注内向或技能薄弱者。师生互动中,强调“看见”与“回应”:敏锐捕捉学生情绪变化,如因动作失败而沮丧时,及时给予建设性反馈(“手臂再抬高一点会更稳,你试试?”);在学生主动帮助他人时,立即强化其亲社会行为(“小明刚才的保护动作非常到位,这就是责任!”)。同伴互动是重要情感资源:通过结构化小组活动(如“盲人足球”需一人指导一人行动),强制促成深度合作与信任建立;引导学生进行基于观察的同伴积极评价(“小华在小组练习中一直给大家捡球,特别负责”);巧妙利用冲突(如比赛争执)作为情感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理性沟通、换位思考。教师需营造安全、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情感,将每一次互动转化为情感学习的生动课堂。
四、多元评价驱动情感素养持续发展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是情感教育可持续渗透的关键保障。需突破传统单一技能达标评价,将情感表现纳入评价维度。评价内容应多元化:不仅关注运动表现,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意愿、规则遵守、情绪管理、责任担当及体育精神展现(如是否主动扶起跌倒对手)。评价主体**需多元联动:学生自评(“这节课我是否尽力帮助队友?”)、同伴互评(匿名评价小组贡献度)、教师观察记录(建立情感行为档案袋)相结合,形成立体画像。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与发展性:使用描述性评语(“你在长跑最后100米坚持到底,展现了惊人毅力”)、成长记录(拍摄合作瞬间)、阶段性情感小目标达成卡等,弱化分数,强化正向引导。评价反馈重在激励与赋能:定期举行简短反思会,分享情感成长故事(“我如何克服对跳箱的恐惧”);对表现出的友善、坚韧等品质给予公开认可。通过评价这根“指挥棒”,将情感素养发展内化为学生自觉追求,形成“体验-反思-提升”的良性循环。
初中体育课堂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渗透价值远超技能传授本身。通过有意识的目标融合、情境化教学设计、高质量的师生生生互动以及科学的多元评价,体育课堂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自尊自信、合作精神、规则意识与抗挫能力,实现“以体育心”。未来实践中,教师需持续提升情感教育敏感性与策略库,深挖不同运动项目的情感培育潜力。学校层面应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情感教育评价指标,为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支撑。唯有将情感之“魂”融入体育之“体”,方能培养出体魄强健、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为建设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奠定坚实人才基础(约200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朱小蔓. 情感教育论纲[M]. 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坤. 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效果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2021(05):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