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杜子健

禹城市水利建筑安装公司

摘要:小型水利设施作为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撑,其维护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设施功能的发挥。当前,这类设施在维护中面临资金短缺、责任不清、技术滞后等问题,不仅降低了防洪抗旱能力,还影响农业生产与居民用水安全。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常见问题及影响,从资金、责任、技术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改善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现状、提升其运行效能提供参考,助力农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常见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小型水利设施分布广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灌溉、供水、防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其维护管理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导致设施功能退化,制约农村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因此,深入探讨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的常见问题,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于保障设施持续稳定运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的常见问题​

1.1 维护资金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

小型水利设施的维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投入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政府财政拨款有限,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优先考量下,分配到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的资金往往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检修、设备更换等需求。另一方面,资金来源过度依赖政府,缺乏社会资本、集体资金等其他渠道的补充。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难以自主筹集维护资金,而社会资本因小型水利设施收益低、回报周期长,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维护资金缺口长期存在,影响设施的及时维护。​

1.2 管理责任划分模糊且执行不到位​

小型水利设施管理涉及多个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乡镇村委、村民等,但责任划分常不清晰。部分地区存在 “多头管理” 现象,多个部门都有管理职责却缺乏明确分工,出现问题时易相互推诿。同时,基层管理力量薄弱,乡镇水利管理机构人员不足,难以有效开展日常巡查和管理工作。此外,村民作为直接受益方,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导致管理责任在基层难以落实,许多设施处于 “无人管” 的状态,加速了设施的损坏。​

1.3 设施老化失修且技术更新滞后​

不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受当时技术和材料限制,加上长期使用,老化问题突出。渠道、泵站、水闸等设施出现裂缝、渗漏、部件损坏等情况,却得不到及时修复,功能逐渐下降。同时,维护技术更新缓慢,仍沿用传统的维护方式,效率低、效果差。现代水利技术如信息化监测、自动化控制等在小型水利设施维护中的应用较少,无法及时发现设施运行中的隐患,也难以实现精准维护,影响了设施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二、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问题带来的影响​

2.1 降低水利设施的防洪抗旱能力​

小型水利设施在区域防洪抗旱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维护不当会使其防洪抗旱功能大打折扣。设施老化导致渠道堵塞、泵站动力不足,汛期无法及时排水,易引发内涝;干旱时期,蓄水、输水能力下降,不能有效为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供水,加重旱情影响。此外,管理责任不清导致的维护不及时,会使设施在灾害来临时难以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增加了农村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

2.2 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度高,小型水利设施是保障农业灌溉的关键。维护管理问题导致设施输水效率降低,灌溉面积缩减,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得不到满足,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若因设施损坏无法及时灌溉,可能造成大面积减产。同时,设施功能不稳定使得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2.3 威胁农村居民的用水安全​

许多小型水利设施承担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供水任务,维护管理不善会对用水安全构成威胁。设施老化渗漏,可能导致水源受到污染,水质下降,含有害物质的水体进入供水系统,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此外,设施维护不及时造成供水不稳定,时而断水、水压不足,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在干旱等特殊时期,居民基本用水需求都难以保障,影响农村生活秩序。​

三、解决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拓宽资金来源并优化资金使用机制​

为解决资金问题,需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措体系。在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捐赠、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小型水利设施维护,对于有一定收益的设施,可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投资。同时,完善资金使用机制,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审批流程,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设施维护的关键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尝试建立小型水利设施维护基金,由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资金以及从受益区域收取的少量维护费用共同构成,基金由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3.2 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并强化监督考核​

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各主体的管理责任,签订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乡镇村委承担日常管理和组织实施职责,村民则通过村民自治等方式参与设施维护。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设施维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将考核结果与责任人的绩效挂钩,对管理到位的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的进行问责,通过有效的监督考核推动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在责任划分上,可具体到政府水利部门负责制定维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乡镇水利站负责对村委的维护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村委则组织村民定期对辖区内的小型水利设施进行清理和简单维修。监督考核可采取季度检查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内容包括设施的完好程度、维护记录的完整性等,对于连续考核优秀的村委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或荣誉表彰,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

3.3 推进设施更新改造并加强技术支撑​

针对设施老化问题,制定分批更新改造计划,对损坏严重、功能丧失的设施进行重建,对尚可修复的进行加固和维修,提升设施的硬件水平。同时,加强技术引进和推广,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到设施维护中,建立设施运行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设施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进行维护,增强设施维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优先对那些影响范围广、作用关键的设施进行处理,例如灌溉主渠道的清淤加固、泵站电机的更换等。引入的信息化监测系统可包括水位传感器、流量监测仪等设备,这些设备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了解设施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安排维修。

四、结论​

小型水利设施维护管理面临的资金、责任、技术等问题,对其功能发挥和农村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明确管理责任、推进设施更新与技术升级等对策,能够有效改善维护管理现状。在实践中,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对策,持续完善维护管理机制。只有切实做好小型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可靠支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丁全.小型水利设施运维标准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22,(11):7-10.

[2]张演川.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措施[J].农家参谋,2022,(08):159-161.

[3]巩艳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措施[J].农业机械,2024,(09):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