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共创时代的节⽬制作探索
黎思源
深圳睿影天成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深圳 518000
【摘 要】文章就声⾳之战,分析了直播综艺领域的创新模式、导演组核心⼯作成果、技术与数据赋能来实现项⽬价值。通过把握直播⽣态的核⼼逻辑、优化互动数据的⾼效响应机制,有效打破传统制作的框架,创造出更加具有互动性和粘性的观众体验,验证了“⽤户共创”模式在节⽬制作中的可⾏性与⾏业创新意义,希望给奋战在广播电视互联网节目转型一线的老师们提供一些经验与参考。
【关键词】 直播综艺;互动数据;弹幕响应;多场景融合;⽤户共创
1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形态的不断演变,综艺节目制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声音之战作为一档现象级的直播综艺节目,通过“用户共创”模式,成功突破了传统综艺节目制作的认知边界,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激发更强的用户粘性,打造出了新的制作范式。
2 综艺节目制作面临的核心短板
2.1 用户共创机制浅层化,互动黏性不足
尽管市面上的综艺节目,如《再见爱人4》,尝试引入弹幕、投票等互动形式,但观众仍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平台将“互动”简化为技术功能堆砌,未能构建起从内容共创到情感共鸣的完整链路,这种浅层互动难以激发用户长期黏性。
2.2 收益模式单一化,商业生态脆弱
“军备竞赛”持续推高投入(如《中国好声音》单季投入破亿),导致平台和制作方对广告收入的依赖加剧,而广告主预算收缩又迫使节目增加植入时长,形成恶性循环。如《再见爱人》系列,因戏剧化营销过度致豆瓣评分持续走低,折射出资本裹挟与创作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新综艺立项高度依赖“招商先行”模式,近几年受大环境影响,品牌撤退、行业减产、超60%腰部项目因缺少赞助裸播,从而陷入生存危机。
2.3 内容生产断层化,数据驱动意识较为薄弱
市场呈现综N代扎堆、创新匮乏的断层现象、节目创新呈现“脉冲式”特征,《歌手2024》虽以直播形式制造话题,却无法实现深度观众互动。节目创作存在“重明星轻素人”、“重娱乐轻文化”倾向。多数的制作团队缺乏用户行为数据分析能力,无法及时将洞察用户行为数据应用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节目难以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指标进行内容迭代与用户需求及商务的精准对接。
3 声音之战节目分析
3.1 通过赛制设计、观众互动,打造共创模式
3.1.1 赛制设计:打破传统选秀模式
声音之战通过创新的赛制设计打破了传统选秀节⽬中固守的“导师选拔+选手比赛”的模式。职业歌手、素人选手、网红达人,通过90秒生死战和双赛道PK两种独特的赛制,让选手在紧张刺激的环境下展现自己的才华,避免了传统节目中时间冗长、节奏拖沓的问题。
90秒生死战:这一环节设计使选手必须在90秒内展现最精彩的表演,极大增强了比赛的悬念感和紧张感。这一创新设计保持了节⽬的节奏感,并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
双赛道PK:通过分赛道进行对决,节目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观众不仅看到选手之间的音乐对抗,还能通过双赛道设计为节目的结构提供更
多变数,避免了同质化的困境。
3.1.2 观众互动:更强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声音之战节目通过社交平台与线下互动,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弹幕、投票等传统方式进⾏参与,还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实时反馈。特别是通过观众的互动票选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观众的参与感大大增强。节目还通过设立在线投票系统,使观众能够及时参与,影响选手的成绩。实时的互动模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我们把观众称为“云制作人”,从规则赛制到选手去留再到奖惩机制甚至到主持人手卡样式、转场BGM等节目细节均由观众弹幕实时决策。
3.2 导演组核心工作成果
3.2.1 导演组分工模式和跨团队协作机制
导演组分工模式:总导演,负责全局统筹和数据监控(实时盯盘核心指标,根据反馈修改赛制);执行导演,负责赛制执行和商务谈判(单月对接10家以上MCN机构);现场导演A:负责主持人和技术对接(协调主持人/导播/灯光/音响团队); 现场导演B,负责选手管理和线上海选(日均处25名选手)。
跨团队协作机制:每日召开四方会议(导演组/直播运营/主持人/技术团队),建立《突发状况应对清单》,并通过开发专用协作工具,实现实时更新选手状态与录制技术系统状况。
3.2.2 关键案例的决策和成效
一平票事件。情境:多位选手票数相同,大量弹幕要求加赛。决策过程:首先导演上台与主持人3分钟介绍处理方案,增设观众监督的抽签环节。其次召集导演组5分钟现场手写制作抽签道具。再次选手公开抽签决定匹配对手,游机跟拍将事故转化为互动契机。成效:该期观众平均在线时长增加150%,在线人数较往期增长50% 。
二技术故障。情境:调音台突发故障导致选手演唱无伴奏。处理方案:一导演示意歌手继续。二技术故障处理期间主持人发起清唱挑战。三由主持人依次介绍技术团队出镜解释原因,透明化处理建立信任。成效:本期故障时段礼物收入反超平日均值50%,新增粉丝上涨50%。
三赛制争议处理。背景:观众质疑某网红选手晋级结果大量“黑幕”。应对措施:一拒绝临时修改赛制规则,坚持规则底线。二示意主持人解读票数构成。三播放该选手彩排时的精彩演唱花絮,加强胜者故事线。成效:本期次日留存率提升15%,未出现用户大规模流失。
3.3 技术与数据赋能,带动行业变革
节目播出后,多位素人选手被头部MCN机构签约,月冠军获得OST演唱、短剧主演等资源,部分主播被卫视导演选中当了外景主持,打开素人与网红的上升通道,广电系统也多次向导演组提出招募意向。
3.3.1 创新技术应用,成为行业标杆
首创“双轨制”制作逻辑。将演播厅分为多个专用区域,通过灯光分区制造空间层次感,并利用化妆间打造第二现场。设计双路直播系统,多机位布局,同时满足大小屏播出。将电视台级别的舞美灯光音响与短视频平台的互动玩法(弹幕实时投票)融合,实现“大屏品质+小屏玩法”的化学反应。
技术团队自研的计票插件,实现自动计票、屏蔽刷票,确保公正性;字幕插件实现了节目定位所需的实时字幕和动效效果。双声卡多机架调音预设方案,突破三架构限制满足多名选手演唱需求。
3.3.2 核心数据,支撑运营策略,带动行业变革
通过前两月的关键核心数据(见表1),及时调整运营策略。通过数据分析,
一实现降本增效:选手30%来自MCN机构保荐,20%抖音达人自荐,50%线下音乐人招募;利用湖南广电现成4K设备、长沙广电闲置演播厅、化妆间、员工通道降低硬件投入;选择抖音平台已购音乐版权歌曲进行唱作,进行版权复用。二调整流量运营模式:签约参赛选手,形成300个账号宣传矩阵;与多家演艺公司合作,双通道海选线上线下全覆盖;根据指定人群画像,巨量精准投流,多家营销号分发裂变。
5 结束语
声⾳之战通过创新赛制设计、观众深度互动及⾼效的技术⽀持,成功地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声⾳选秀节⽬的制作框架,提供了全新的观众体验,真正实现了“观众共创”的理念。作为总导演,我将继续深耕“轻量化制作与重度互动”的赛道,实现内容质量与商业价值的双重突破,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