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直供驱动的制造低碳转型模式研究
林喜生
重庆市重庆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401123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能源转型的加速,绿色电能(简称“绿电”)技术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绿电技术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为制造生产过程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有助于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本文旨在探讨绿电技术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电技术;制造生产;应用;研究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能耗和碳排放量巨大。传统能源的使用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还加剧了能源危机。因此,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采用清洁、可再生的绿电技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电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1绿电技术概述
绿电技术覆盖了所有将自然循环中持续更新的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技术手段。这类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地球物理系统能量流的直接利用,例如光辐射能转化为光伏电力、空气动能驱动风机运转、水流势能推动水轮机发电等具体实现方式。根据能量来源差异,主要划分出光能转换、空气动能利用、水力势能开发、有机物质能量释放及海洋动能转化五大门类。其中生物质能发电需通过有机物质热解或发酵产生可燃气体驱动发电机组,而潮汐能技术则依赖海水涨落差形成的水流动力实现能量转换。
当前能源转型驱动下,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已突破23%的商用化门槛,双面发电与跟踪支架技术大幅提升单位面积发电量。风电机组单机容量突破15兆瓦级,漂浮式基础结构使近海风电开发范围向深海区域延伸。传统水电站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控制系统使径流预测精度提升40%以上,梯级电站联合调度系统减少弃水率约17%。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系统实现原料利用率85%以上的突破,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完成千米级深海冷源取水测试。各领域技术指标的持续突破正在重构全球能源供给体系的技术经济性基准。
2绿电技术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2.1高效能量转换技术
在太阳能发电的过程中,高效的光伏电池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并将其高效地转换为电能,从而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光伏组件采用渐变带隙设计,允许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材料内部逐层吸收,将无效热辐射损耗压缩至8%以下。垂直轴风力机组叶片表面植入微型涡流发生器,在低风速条件下仍能维持叶片表面气流附着,气动效率较传统设计提升12%。水力涡轮引入非对称导叶结构,通过水流自调节机制保持最佳入射角度,使湍流工况下的能量损失减少约15%。储能系统通过材料创新突破物理限制,锂硫电池采用三维石墨烯包覆技术抑制多硫化物扩散,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临界值。液流电池堆栈采用超薄质子交换膜,电荷传输阻力下降40%,功率密度达到传统设计的1.8倍。固态储氢装置开发出纳米多孔载体材料,常温下实现4.5wt%的储氢效率,充放氢循环稳定性超过5000次。这些技术突破使储能单元能够快速响应微秒级功率波动,确保精密制造设备的电压稳定。另外,能量转化环节的核心在于捕捉自然能源的特性并匹配工业需求。能量管理系统构建起动态调节网络,基于边缘计算的毫秒级监测节点实时捕捉设备级能耗特征。自适应控制算法根据车间生产节拍自动调整能源分配权重,在保证工艺质量的前提下将弃光弃风率控制在3%以内。多能互补系统通过热-电-氢三重转换路径,将间歇性绿电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稳定能源。车间级能源路由器实现低压直流微网与交流电网的无缝衔接,电能转换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20%以上。
2.2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凭借其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性,能够精准地实现对电能的智能调度,从而大幅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以光伏制造企业为例,基于边缘计算节点的毫秒级数据采集架构,持续追踪车间设备电流纹波与功率因数变化。自适应预测模型融合气象卫星云图数据与设备运行日志,提前24小时生成光伏阵列倾角调整方案。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虚拟电网可模拟不同工况下设备启停对微电网频率的影响,自动生成最优供电预案。
3绿电技术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3.1 降低生产成本
能源供给结构转型推动制造企业构建新型成本管控体系。自发自用型并网光伏系统通过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与逆变器智能调度,将工业电价支出压缩至电网购电成本的60%,光伏发电渗透率每提升10%可带动单位产品能源成本下降3.2%。风电直供方案采用中速永磁发电机组与变桨距控制技术,使冶金企业吨产品能源费用降低25%,同时规避了峰谷电价差带来的成本波动风险。余热发电模块通过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回收铸造工序80℃以上低温废热,替代原燃气锅炉30%的蒸汽供应量,热电联产系统综合能效比达0.82。空压机群控系统基于物联网平台构建需求侧响应模型,通过变频驱动与气压闭环控制削减20%无效空载损耗,压缩空气系统单位产气能耗降至0.12kW·h/m³。用户侧储能系统参与电网调峰辅助服务获取的容量电价补贴,可覆盖电池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的45%,形成"削峰填谷+套利交易"的复合收益模式。设备能效升级带来的维护成本下降与能耗降低形成乘数效应,典型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缩短至3年以内,内部收益率(IRR)突破18%。
4.1减少碳排放
绿电技术,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了能源的清洁、低碳利用,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供给链的深度脱碳重构了工业生产与自然系统的交互方式。光伏组件制造环节采用绿电熔炼硅料,将多晶硅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强度从每公斤60千克降至1.8千克。风电场的齿轮箱润滑油循环使用系统延长更换周期至七年,全生命周期内减少润滑剂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达120吨/机组。铝电解槽接入绿电后,阳极效应发生率下降70%,全氟化碳排放量削减至传统工艺的3%以内。而且金属热处理工序改用感应加热设备,绿电驱动的高频磁场使热效率提升至85%,相比电阻加热减少50%的能量损耗。连铸连轧产线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将功率因数稳定在0.98以上,削减输配电过程中的线损碳排放。厂区运输车辆电动化改造结合光伏充电棚,使物流环节的柴油消耗量归零,每百公里运输碳排放强度降低至原值的12%。碳足迹追踪平台能够整合电网排放因子数据库,实时计算各生产单元的碳流量分布。电弧炉炼钢过程引入绿电比例监控模块,动态调整废钢与铁水配比以优化碳效指标。注塑机群控系统关联碳账户数据,在订单排产时自动选择碳排放最低的设备组合。供应链管理系统嵌入碳核算接口,原料采购时优先选取绿电生产比例超过80%的供应商产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电技术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以及促进生态平衡,绿电技术为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绿电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绿电技术将成为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运华. 智能制造技术在烟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A]. 第13届钢铁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优秀多媒体课件活动系列研讨会——电力工程与技术创新论文集[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中国钢协职业培训中心: 2024: 366-368.
[2] 许东婷. 复杂制造过程中非平衡多变量时间序列数据质量的建模分析与研究[D]. 导师:史金飞. 东南大学, 2023.
[3] 朱小勇.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D]. 导师:张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20.
[4] 刘正超.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研究[D]. 导师:郭顺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