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 ​

作者

倪娟嫔

吴江区盛泽幼儿园 215200

【摘要】本论文聚焦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通过文献研究梳理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运用行动研究法,结合幼儿园实际教学案例,深入探讨地方非遗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实践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幼儿主题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提升其认知、动手及社交能力。同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活动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范例与理论依据,推动地方非遗文化在幼儿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地方非遗文化;幼儿主题活动;活动设计;实践​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方非遗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危机。幼儿阶段是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期,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不仅有助于非遗文化在幼儿群体中的传承,还能丰富幼儿教育的文化内涵,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文献综述​

地方非遗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内世代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等。它具有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启智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融合的研究。国外部分国家注重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课程,通过游戏、手工等形式让幼儿感受文化魅力。国内学者也对非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将非遗文化元素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民间游戏等。但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针对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结合具体地方非遗文化开展主题活动的实践案例分析。​

三、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设计原则​

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主题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其次,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活动中要突出地方非遗文化的特色与内涵,让幼儿在活动中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将地方非遗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主题活动中,可将非遗文化与语言领域结合,通过讲述非遗故事、创编非遗儿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艺术领域结合,通过学习非遗手工制作、欣赏非遗艺术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创造力;与社会领域结合,通过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实践案例​

(一)案例一:“巧手捏面人 —— 探寻地方面塑非遗文化” 主题活动​

1.活动目标​

让幼儿了解地方面塑非遗文化的历史和特点,学习简单的面塑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对地方非遗文化的兴趣。​

2.活动准备​

邀请当地面塑非遗传承人进园;准备彩色面团、面塑工具、面塑作品图片和视频等。​

3.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通过播放精彩的面塑制作视频和展示精美的面塑作品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对面塑的兴趣。接着,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面塑制作过程,详细讲解捏、搓、揉、剪等基本技巧,并制作出可爱的小动物形象,幼儿们目不转睛地观看,发出阵阵惊叹。示范结束后,幼儿们在老师和传承人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制作面塑。有的幼儿尝试捏出小兔子,有的则想做小花朵,虽然作品略显稚嫩,但每个幼儿都沉浸其中,认真地运用学到的技巧塑造自己的作品。最后,幼儿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和心得。

4.活动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近距离接触,幼儿们对面塑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对地方非遗文化的喜爱之情。从幼儿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有的幼儿还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与家长分享,进一步传播了面塑非遗文化。​

(二)案例二:“舞动的龙狮 —— 感受地方舞龙舞狮非遗文化” 主题活动​

1.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地方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起源和表演形式,通过参与简单的舞龙舞狮游戏,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幼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活动准备​

收集舞龙舞狮的视频、图片资料;制作简易的小龙和小狮道具;邀请社区舞龙舞狮队成员来园表演。​

3.活动过程​

首先,通过播放气势磅礴的舞龙舞狮表演视频,让幼儿感受舞龙舞狮的热闹氛围和独特魅力。然后,向幼儿介绍舞龙舞狮的起源故事和表演中的角色分工,如龙头、龙身、狮头扮演者的职责等。社区舞龙舞狮队成员进行现场表演,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幼儿们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表演结束后,幼儿们分组进行简单的舞龙舞狮游戏体验。幼儿们举着小龙和小狮道具,在老师的引导下,模仿专业舞龙舞狮队员的动作,合作完成简单的舞动路线。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们相互配合,共同喊着口号,气氛十分热烈。​

4.活动效果​

幼儿们在游戏中充分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通过对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体验,幼儿们对地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幼儿表示以后还想继续参与类似的活动,大大提升了幼儿对地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部分教师对地方非遗文化了解有限,在活动设计和指导过程中,难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导致活动形式化,无法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活动持续性不足,而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往往作为阶段性活动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让幼儿形成对非遗文化的深入认知和持久兴趣。​

在未来的改进中应加强教师培训,邀请非遗专家和教育专家进行指导,提高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活动设计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地方非遗文化,为开展高质量的主题活动奠定基础;还应将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主题活动纳入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体系,制定长期的课程规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非遗文化活动,确保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注重活动之间的衔接和递进,逐步加深幼儿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基于地方非遗文化的幼儿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探讨,证明了将地方非遗文化融入幼儿主题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系统课程等措施加以改进。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非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让地方非遗文化在幼儿群体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为幼儿的成长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戴燕雪.“非遗”传承视域下让“漳绣”走进幼儿园[J].家长,2025,(13):49-51.

[2]宁玉梅.本土非遗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以洋县皮影戏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04):27-28.DOI:10.13617/j.cnki.sxnedu.2025.04.012.

[3]林小青.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5,(07):101-104.

[4]苏美兰.桂林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5,(06):43-45.

[5]殷红云.打造“童真非遗”课程,彰显“以文化人”特色[J].早期教育,2025,(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