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作者

赖燕秋

连平县地方公路管理局 517100

摘要:公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涉及施工全过程的风险预判与动态控制,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当前部分项目在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薄弱点。本文围绕公路桥梁施工实际,探讨高发风险点的识别方法、风险源头的动态监测机制及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力图为提升工程本质安全水平提供可行策略,推进工程建设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识别;安全控制

一、公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施工方案设计与风险预控脱节

公路桥梁项目在前期施工方案编制过程中常存在“重技术、轻安全”的倾向,使得部分关键风险因素未能在设计阶段就被充分识别和纳入控制计划。由于缺乏对桥型结构复杂性、作业环境特殊性及突发情况预案的全面考量,导致施工过程中临时变更频发,风险应对缺乏系统性。此外,部分设计人员与施工管理人员之间沟通不足,使得风险控制措施不能同步传达与实施,加剧了现场执行层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难以实现预警在前、控制在前的目标。

(二)安全教育培训与作业能力不匹配

在桥梁工程实际施工中,一线作业人员面对的作业环境极具复杂性,如高空作业、深基坑作业、水上作业等均对人员操作规范与反应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然而部分施工单位为追求工期进度,往往压缩培训流程,仅进行表面性“打卡式”教育,忽略了针对性、实操性与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作业人员在缺乏充足安全认知与技能支撑的情况下,极易因违章操作引发高坠、物体打击、触电等事故,暴露出当前安全管理在人员层面仍存在培训失效、责任边界模糊的结构性短板。

(三)风险评估机制形式化影响控制效果

风险评估作为安全管理的基础,其科学性与实效性直接影响风险管控措施的质量。然而在部分公路桥梁工程中,风险评估常以模板化方式开展,缺乏因地制宜的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实际施工现场中的个体性风险未能被准确识别。部分项目在评估过程中忽视对作业条件、气候因素、周边交通环境等变量因素的综合研判,导致预警反应滞后。此外,风险评估结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场管控行动,缺乏闭环机制,形成“纸面合规、现场失控”的管理落差。

二、公路桥梁工程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系统化路径

(一)基于阶段划分的动态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公路桥梁工程具有工序复杂、周期长、环境变化频繁等特点,需构建覆盖设计、施工、监理与运营全周期的动态风险识别体系。在施工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方、监理方进行联合风险识别会议,依据桥型结构、施工工艺、地理环境等因素开展多维度分析,形成阶段性风险清单。施工中需建立日常巡查与专项风险识别机制,如在高空吊装、桥梁滑移、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特殊节点前,重新识别可能新增的风险源,并根据现场变化动态修订管控措施。风险识别工作不应止于纸面,而应通过标准化表单、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实时更新与反馈。每一类风险应明确对应责任人、响应机制与资源配置,确保从风险发现到应对处置形成高效闭环,推动项目安全管理向前瞻性与主动性演进。

(二)构建作业链条式的控制分层机制

桥梁工程的安全风险往往呈现“链式反应”特征,即某一节点失控可能触发后续环节连锁失效。因此在控制策略上,应构建作业链条式的分层控制机制,明确各工序关键控制点与责任边界。以墩柱施工为例,其涉及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环节,每一节点应设立控制标准与验收节点,并嵌入安全联动机制,如模板安装合格才能进行混凝土灌注,灌注完成需经温控监测方可拆模。在高风险作业如悬臂挂篮施工、支架搭设等环节,应配套设立专项风险预警小组,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多级审批制度,杜绝作业重叠与操作交叉。各级管理人员应基于岗位职责,建立自下而上的风险报告机制,确保隐患能被及时捕捉并上报,形成从岗位工人到项目总工的纵向防控体系。同时,运用BIM技术构建全链条风险可视化模型,将各工序控制标准与监测数据集成,实现风险动态预警与跨环节协同管控。

(三)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响应速度

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下信息传递滞后、现场反馈不及时的问题在桥梁工程中尤为突出,为此应大力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风险响应速度。利用BIM技术进行桥梁结构建模,不仅可以进行碰撞检测与工艺模拟,还可基于施工进度嵌入风险预警节点,通过三维仿真直观呈现风险分布。在施工现场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如位移监测仪、应力传感器、高空视频监控系统等,可实现结构受力、温湿变化、作业状态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结合AI算法识别出高风险变化趋势。通过与移动终端连接,现场负责人可在第一时间获取系统推送的风险预警信息,实现“早发现、快响应”。同时,通过数据平台对项目风险处置情况进行留痕记录,为事后复盘与经验积累提供决策支撑,逐步实现风险控制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测”的转变。此外,搭建区块链技术驱动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实时同步,强化参建各方协同响应效率与责任追溯能力。

(四)优化制度建设推动安全责任闭环落实

有效的制度设计是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地执行的根本保障。当前部分桥梁工程在制度建设中存在覆盖面窄、执行力弱、奖惩机制失衡等问题,亟需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安全责任链条的闭环落实。应从项目初期便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与施工班组的安全职责,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岗位安全清单与绩效考核标准,使安全管理由“制度空转”转向“行为导向”。在制度执行上,应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如项目经理、总工、安全总监组成安全责任共同体,强化协同管理。针对施工高峰期、工序交叉期等关键时段,应设立专项安全督导制度,实行定点监管与追责问责并行。同时,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进行周期性巡查与考核,以外部压力推动内部规范提升。制度应赋予一线人员安全建议权与拒绝权,营造“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安全管理文化氛围。

结束语:桥梁工程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建立在精准风险识别与科学控制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动态识别机制、优化链条式控制模型、融合数字化手段与制度闭环,能够有效提升项目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桥梁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智能化、协同化建设,保障工程质量与人员安全,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晓丽.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风险因素与控制对策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3,43(02):115-117.

[2]韩冰.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3,41(09):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