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里的诗意栖居者
周如意
成都理工大学 610051
摘要:汪曾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作家,其作品以对日常生活的诗意书写构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世界。本文从饮食书写的人间烟火气、温情叙事的美学追求、恬淡纯粹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生命趣味四个维度,系统剖析汪曾祺文学创作的核心特质。通过分析《受戒》《人间草木》等代表性作品,揭示其在“伤痕文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人间送小温”的创作理念,将平凡生活升华为充满生命力的审美对象,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关注日常的创作范式。
关键词:汪曾祺;饮食书写;温情叙事;生命美学;日常诗意
分类号:I207.42
当20世纪80年代文坛被“伤痕文学”的沉重笼罩时,汪曾祺以冲淡笔触注入清新溪流。从《受戒》的纯真爱恋到《人间草木》的蔬果描摹,其作品于平凡中提炼诗意,将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日常生活重新纳入文学视野。本文旨在挖掘其文学世界的生命美学特质,探讨这位“生活家”如何以文字构建充满烟火气与灵性的诗意空间。
一、饮食书写:烟火人间的味觉诗学
(一)饮食作为文化与情感的载体
汪曾祺笔下的饮食绝非简单果腹之需,而是承载地域文化与生命体验的载体。《人间草木》中对高邮鸭蛋的描写堪称典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既精准捕捉质感,又暗含对家乡的深情。这种书写打破了饮食描写的功能性定位,使其成为独立审美对象。
(二)饮食书写中的生活态度
汪曾祺不仅以文字写饮食,更以生活实践诠释对饮食的热爱。其后人回忆,家中主餐多由他操持,且“十分享受这种感觉”。这种将烹饪视为创造与分享的态度,使其文字兼具专业性与亲切感。在云南生活期间,他对过桥米线、汽锅鸡的记录,既写滋味,更融地域风俗,这种将饮食置于文化语境中的书写方式,使其作品中的“烟火气”超越了单纯的感官体验,让“烟火气”成为理解乡土社会的窗口。正如他所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饮食是连接个体与群体记忆的纽带,是平凡生活最坚实的诗意来源。
二、温情叙事:伤痕时代的“人间小温”
(一)与“伤痕文学”的风格分野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伤痕文学”以揭露历史创伤为主流,汪曾祺却以“人间送小温”的美学追求构建温暖家园。这种温情叙事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对人性光辉的坚守。
(二)代表作中的温情表达
《受戒》作为汪曾祺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这种温情叙事的特质。小说讲述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恋,整个故事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沉重的反思,只有高邮水乡的清丽风光与少男少女的懵懂情愫。在那个强调阶级斗争与历史伤痕的时代,这种对纯粹情感的书写本身就具有反叛性。汪曾祺刻意淡化了宗教戒律与世俗情感的矛盾,将明海的出家生活描绘得如同世俗生活一般自然,这种处理方式消解了传统叙事中的道德对立,凸显了人性的本真状态。
《岁寒三友》的结尾尤其能体现其温情叙事的艺术。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三位饱经沧桑的老友围炉饮酒,“外面一片大雪,里面三人小饮”,简单的场景却蕴含着深沉的暖意。汪曾祺没有刻意渲染三人遭遇的挫折与困顿,而是将笔墨集中在这一刻的安宁与默契上,以小见大地展现了苦难中人性的光辉。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叙事策略,使其作品中的温情并非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豁达。
三、恬淡纯粹:日常美学的诗意建构
(一)对自然与生活细节的专注
汪曾祺的文学世界里,宏大叙事与剧烈冲突始终退居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腻描摹。这种以恬淡纯粹为特质的书写方式,不仅重构了文学的审美维度,更构建了一种关注当下、珍视平凡的生活哲学。
在《人间草木》中,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这种恬淡的美学追求。“紫薇花最不耐久,早晨看,满树繁花,中午就少了好些,下午再看,已所剩无几”,这种对花草荣枯的细致观察,背后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尊重与接纳。汪曾祺不追求对事物的深刻解读,而是致力于呈现其本来面貌,这种“不隔”的书写方式,使其文字具有了如自然般的清新质感。他写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不仅描摹其形态,更赋予其鲜活的个性:“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这种将植物人格化的书写,既体现了对生命个体性的尊重,也暗含着对世俗评价体系的消解。
(二)小说创作中的克制与留白
在小说创作中,汪曾祺同样保持着这种恬淡纯粹的风格。《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情感发展,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没有曲折离奇的阻碍,只是通过“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和尚'”这样朴素的对话自然推进。这种克制的笔触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正如水墨画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汪曾祺曾说自己的写作是“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这种创作定位使其作品摆脱了功利性的目的诉求,回归到文学最本真的审美功能。
这种对日常美学的建构,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文学创作往往被赋予社会批判或思想启蒙的重任时,汪曾祺却执着于书写“草木虫鱼,吃喝游乐”,这种看似“边缘化”的选择,实则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疆域。他让文学重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微情感,使文学成为连接个体生命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四、生命趣味:万物有灵的审美关照
(一)对自然生灵的鲜活描摹
汪曾祺以“万物有灵”的视角观照自然,《人间草木》中“绿豆钢”蜻蜓“能吃蝴蝶”的描写,如孩童般的观察让昆虫世界生动有趣;写黑老鸹“清明节前到,重阳节后走”,似介绍老友,体现对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认识。
(二)人物塑造中的生活气息
这种生命趣味在人物塑造中同样鲜明。《受戒》中的小英子“脚划着水,头往后仰着,嗓子拉得长长的,唱着山歌”,一个活泼灵动、无拘无束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很少有崇高的理想或宏大的追求,他们的可爱之处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或是做菜时的专注,或是对花草的痴迷,或是面对困境时的那份从容。这些平凡人物身上的生命活力,构成了汪曾祺文学世界最动人的风景。
更为难得的是,这种生命趣味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当汪曾祺写栀子花“香得痛痛快快”时,不仅是在赞美花的个性,更是在倡导一种真实自在的生活态度。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符合某种外在标准,而在于保持本真、活出自我。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肯定,使其作品超越了时代局限,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结语
汪曾祺以其独特的文学实践,在当代文学史上构建了一个充满烟火气与诗意的世界。他将饮食书写升华为味觉诗学,用温情叙事对抗伤痕时代的沉重,以恬淡纯粹重构日常美学,借生命趣味传递生活智慧。在这个世界里,平凡的草木虫鱼、饮食男女都成为审美对象,日常生活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人间草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
2. 汪曾祺:《受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
3. 杨联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与启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 李陀:《汪曾祺与现代汉语写作》,《读书》,2005年第9期。
5.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散文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