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PDCA 循环的房建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体系构建

作者

金章礼

安徽省怀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省安庆市 246000

摘要: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通病频发,严重影响工程耐久性与使用功能。本文围绕质量通病防治的工程实践难点,引入 PDCA 循环管理理念,梳理房建施工中常见的结构、装饰、安装及管理类通病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构建基于计划、执行与检查以及处理四阶段的防治体系。体系设计从质量目标设定、标准化作业执行、验收与追溯机制到持续改进路径展开,提出系统化解决思路,旨在推动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过程控制型转变。

关键词:房建施工;质量通病;PDCA循环;防治体系

引言

房屋建筑作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使用性能与群众切身利益。质量通病在房建施工中长期存在,表现形式多样且涉及环节广泛,反映出施工管理、技术应用与过程控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中存在预防机制薄弱、过程监管不到位、整改反馈滞后等弊端,难以遏制通病反复发生。本文基于 PDCA 循环理念,探索构建系统化、闭环式的房建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体系,力求提升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与管理效能。

1房建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疑难点

房建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长期面临治理体系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与管理措施不协调等现实难题[1]。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质量目标设定模糊、工艺流程控制弱化、关键节点监管失效等。部分工程在开工阶段未建立清晰的质量责任体系,项目管理主体间职责划分不清,致使现场管理处于“人盯人”式被动状态,缺乏系统预控思维。施工工艺标准执行不到位,作业人员技能水平参差,施工过程随意性强易导致隐蔽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设计与施工之间缺乏协同,图纸深化不到位,变更管理混乱影响施工精度与质量落地。材料设备选型随意,质量检测流于形式,影响后期系统运行稳定性。

2PDCA 循环概述

PDCA 循环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过程为核心的动态质量管理机制,其本质在于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并借助循环往复的模式实现过程优化与质量改进[2]。在房建施工质量通病防治中,该机制的结构性特征可对症聚焦质量缺陷产生的关键环节,使质量管理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控与过程干预。计划阶段可结合通病高发部位与节点,制定针对性控制目标与措施,避免目标设定空泛无效。执行阶段要求对作业流程与人员操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强化班组技术交底与实操能力匹配。检查阶段强调对过程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节点评估,提升质量问题发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处理阶段聚焦于问题成因剖析、责任归属明晰与机制修正,推动质量管理闭环形成。房建施工工程特点决定了质量问题多发于隐蔽、重复、交叉环节,PDCA 循环机制可对复杂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系统耦合问题形成制度性响应,为构建可操作、可追溯与可持续的通病防治体系提供方法支撑。

3基于 PDCA 的房建施工通病防治体系构建设计

3.1 计划(Plan):质量目标设定与关键通病识别机制

质量目标应在充分分析历史数据、技术条件与项目特征基础上设定,避免采用空泛表述或过度理想化标准。施工管理团队需基于结构类型、施工工艺与节点工序等维度,识别典型通病高发部位及诱因,在此基础上确定分部分项质量预警点与重点工序监控清单。项目策划阶段必须嵌入通病分析环节,将其作为技术交底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组成部分,推动通病防治内容制度化。识别机制不应局限于静态经验归纳,应结合BIM建模、大数据归档及过往项目质量记录,动态筛选典型问题场景。施工任务分解应同时兼顾专业维度与工序逻辑,建立“作业包—质量点—监控点”多层级计划体系,为后续执行与检查提供数据与结构基础。

3.2 执行(Do):作业标准落实与技术培训执行路径

标准化作业的本质是对人员操作路径与工艺方法的约束与引导,关键在于将通病防治要求嵌入施工工艺流程之中。施工单位需依据质量目标对作业流程进行细化,明确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标准、质量验收规范及控制节点要求。操作人员需接受基于工序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应覆盖通病易发工序的施工方法、工艺要点和成品保护要求与常见失误识别方式。技术交底环节需强化实操转化,减少抽象讲解,现场指导应覆盖作业全过程,强化工艺一致性。项目管理层面需建立施工日志制度与作业现场稽查机制,实现作业状态的实时记录与问题信息的同步上传,推动作业行为与标准执行之间的动态一致。防治体系的执行基础应依托专业工长责任制,建立责任链条与绩效挂钩机制,保障标准落地。

3.3 检查(Check):节点验收机制与质量追溯方式

节点验收机制需与工序逻辑紧密对应,不应采用阶段性抽查方式。应构建分部分项工序同步验收制度,每道关键工序完成后由质量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及第三方检测共同参与验收,形成可追溯记录。验收内容需涵盖工艺执行状态、成品质量表现和材料设备符合性与环境条件匹配性,推动检查由单一结果评估向过程全景分析转变。质量检查数据应实时归档,统一纳入项目质量管理平台,实现问题定位、责任确认与数据回溯一体化处理如图1。

对发现的质量隐患,应立即开展成因分析与责任界定,并同步触发整改任务单机制。检查环节还应建立非合格项分析制度,对高频通病实施聚类分析,识别其共性规律与制度漏洞,形成防治策略更新基础。验收节点与绩效考核联动,推动管理层重视质量风险识别与闭环能力。

3.4 处理(Act):问题闭环反馈与持续改进路径

处理阶段决定了质量体系的演化能力,是防治体系闭环形成的关键。工程实际中,许多质量问题虽被记录但未形成反馈,导致问题重复发生。防治体系需构建快速反应机制,对验收中发现的通病及隐患形成即时整改指令,明确整改时限、责任单位与复验标准。所有整改任务应借助统一平台发布与跟踪,保证执行透明与状态可控。整改完成后应组织专项复核,复核结果作为责任评价依据之一。除问题整改外,更需建立面向制度与流程的改进路径。针对高频通病的根因应延伸至计划与执行环节,审视工艺标准是否完备、培训内容是否匹配、材料选型是否合理等基础性问题,推动体系性优化。处理机制还需纳入多项目间经验共享模块,对成熟做法进行归档推广,对失败案例进行案例剖析与风险预警,构建知识转移通道。体系持续改进的落脚点在于标准体系动态更新与组织能力提升,应设置定期复审机制,对质量控制方案、施工工艺书与作业指导书进行更新维护,推动防治体系具备自我演进与适应能力。

结语

PDCA循环作为一种系统性强、逻辑闭合的管理工具,可契合房建施工中质量通病防治的过程控制需求。体系构建需立足实际工程管理场景,将质量目标设定、工艺标准执行、节点验收与问题反馈形成动态衔接。质量控制重点应聚焦于高发通病的预防与责任链条的闭环管理,推动施工组织、人员行为与技术措施三者协同运行。防治机制的运行效果依赖于各环节数据流动与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只有建立起可操作、可追溯与可修正的质量管理机制,才能实现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的稳定可控与持续优化。

参考文献

[1]危莉.PDCA在房建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建设,2022,(10):67-69.

[2]马卫东.PDCA循环在房建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