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森林可持续经营,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王超成
河南省新蔡县张庙木材检查站 河南新蔡 463500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在碳汇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增进人类福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影响显现,传统的以木材产出为主导的林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向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多功能利用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文章从森林资源现状入手,阐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究制度设计、技术路径、产业扶持等具体措施,力求给林业高质量发展赋予系统性思路与操作支撑。
关键词:森林经营;生态保护;林业发展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内涵与战略价值
(一)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理论起源与发展趋势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起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资源管理上的延伸,即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况下,对森林资源进行多功能开发和长远利用。该理念最初由联合国森林原则声明提出,并在《森林欧洲进程》《森林认证制度》等多边合作中逐步制度化。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加深,森林经营目标从单一的木材供给转变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综合功能。我国由以材为主转向以生态为主,林业政策由“以采养林”转向“以养促用”,体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
(二)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引领林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生态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达成。在林业转型推进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的系统性认识给传统林业带来了重新塑造逻辑与方向的机会。通过对森林碳汇能力、水资源调节效率以及生物多样性承载水平进行量化处理之后,林业发展渐渐从单纯追求产量与经济收益转向兼顾生态质量及长远效益。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逐渐融入到资源评定与财政补偿体系当中,使得森林不只是木材的生产场所,更是生态服务的供应中心。
(三) 森林可持续经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森林可持续经营属于生态文明创建的关键部分,它的战略价值表现在生态安全屏障塑造、生态系统稳定维持以及绿色产业支撑等诸多方面。当下处在创建美丽中国、达成“双碳”目标的大战略环境下,森林作为最大陆地生态系统的特性越发明显,其可持续经营变成改良国土空间规划、改进生态系统品质与稳定的必选途径。通过推行以生态功用加强为重心的经营办法,既可改善森林在对抗气候变化方面的碳汇效能,又能有效地管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危险。在国家公园体制、天然林守护、生态产品价值达成等政策统筹之下,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做到协同推进,有益于营造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现代化格局。
二、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实践与政策建议
(一) 完善林业多功能管理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达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要创建包含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目的的林业多功能经营体系。在经营过程中,依照森林的生态敏感度、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地区特性,分门别类制订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及混合经营林的功能定位及其利用标准。通过制度层面划定经营范围和管理目标,促使各种林地在碳汇、水源守护、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方面相互补充。林业多功能经营体系还要加大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促使林业同文旅、农牧等产业融合发展,做到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最大化。
(二) 构建森林资源监测评价机制,助力科学经营决策
科学的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机制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前提,与经营目标制定、生态补偿执行及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性相关联。当下林业监测存在数据更新迟缓、精度不够与指标体系不完备的现象,急需依靠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创建起动态监测、智能警报和多种来源数据整合的现代监测体系。这个机制应当包括森林面积变动、蓄积量动态、生物多样性情况以及碳储量这些关键指标,而且应该形成起定期评定并发出警报的机制,从而给林地分类经营、资源调配和危险防范给予科学的依据。 评价模型上要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方法,把生态质量、生态贡献加入到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做到由对资源数量的管理向对生态功能的管理转变。科学决策以准确数据为前提,现代化监测机制的建立是林业可持续经营走向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一环。
(三) 推动森林经营技术创新,以提升生态质量与生产效率
林业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动力,要按照生态适应性及产业导向来加快经营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在经营过程中,要加大混交林营造、近自然林改造和定向培育等生态型经营技术的推广力度,以此改善森林结构,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恢复力。就信息化经营而言,要促使无人机巡查、遥感分析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同林地管护达成融合,从而优化资源监测的效率和覆盖范围。针对林下经济和生态产品开发环节,要推广高效种植、立体经营和持续采伐技术,提升经营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从科研支撑角度来讲,要创建起政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对接,加速林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模式。
(四) 完善产权与收益分配机制,激发林农参与动力
要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调动起林区群众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产权制度和收益机制的完善是释放林地潜力和激发参与热情的制度保障。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林地的权属边界,推动林权的确权登记和不动产统一登记,保证经营者能依法享有稳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以此为基础健全林权流转机制和抵押担保制度,让林地资源有市场流通属性和融资能力。在收益分配上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碳汇、景观资源和生态服务的收益用利益联结机制返还给林农或者集体组织,形成按投入和贡献分享收益的分配体系。 引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以合作社、联合体等形式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建立项目收益与生态绩效挂钩机制,让林农在参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提升基层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五) 优化林业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与金融保障体系
林业具有周期长、 投入大、收益慢的行业特征,政策引导与金融扶持对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应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方面建立多层次支持体系,完善国家和地方联动的财政引导机制,促进生态公益林补偿、碳汇交易奖励、生态搬迁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在金融服务上要扩大绿色信贷、林业保险、碳金融覆盖面,推动设立林业发展基金和生态资产抵押融资平台,解决林业项目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的问题。推动政府、 银行同保险机构形成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林业信用评判及危险预估机制改善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还要加大林业项目储备库创建与业绩监管力度,保证政策资源朝着优良生态项目和高效率经营主体偏斜。
结束语: 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绿色转型的必然路径,更是落地“双碳”、生态文明战略的关键路径。要构建起科学系统的森林经营模式,必须统筹好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把政策扶持与技术引导相结合,创新管理机制,拓展链条,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林区社会发展双赢,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根基。
参考文献:
[1]张志山.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与技术路径探索[J].林业科技开发,2022,36(05):10-14.
[2]宋文斌,黄朝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制度与政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21,41(03):238-243.
[3]林鸿飞.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23,36(0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