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科学项目式复习教学案例

作者

叶丹红

宁波市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校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通过浮沉子进一步认识浮力现象,进一步形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科学观念

(2)对浮力知识进行梳理,知道计算浮力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3)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会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科学思维

(1)利用浮沉子,通过观察、分析、建构模型,解释浮沉子浮沉原因。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表达自己观点的创新思维

(3)培养运用科学语言分析问题、解释现象、表达观点推理论证思维。

3.探究实践

利用所提供材料,组装、调试、改进浮沉子,具有一定的操作、实现、验证与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现象和认识科学本质。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科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思路】

本案例是一节关于浮力的复习课,初二学生在学完浮力之后,对浮力、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积,本案例通过浮沉子这个项目对浮力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为学生进一步掌握浮力知识创设物理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制作浮沉子的材料,自制创新实验仪器浮力产生原理演示仪等器材,通过项目驱动-展示浮沉子,项目制作浮沉子,项目实施玩浮沉子和研浮沉子,项目评价及应用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充分观察浮沉子,通过实物建立模型,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思考浮沉,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分析浮沉子运动。通过浮沉子这个项目,学生创设可玩、可看、可研的真实物理情景,建立模型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1.项目驱动。展示各种各样的浮沉子,演示浮沉子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和兴趣,增强学生动手欲望。

2.项目制作。利用所给材料,四人小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浮沉子。通过小组展示、汇报,将浮沉子进行分类,能自由浮沉的,不能自由浮沉的;引导学生交流能自由浮沉的是如何做到的,不能自由浮沉可能是哪些原因,如何改进?

3.项目实施。通过玩浮沉子,观察浮沉,挤压瓶子时,看到什么现象?松手之后呢?尝试探究浮沉自如的原因,建立猜想。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重力说,认为浮沉子运动过程中,自身重力改变了,就像潜水艇一样;另一种是浮力说,在运动过程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改变了。科学发展在于质疑,两种不同的猜想,让我们课堂生动有趣。通过知识风暴,回顾浮沉子中可能涉及到的浮力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浮力知识结构,通过自制创新仪器,对浮力成因进行分析(图 1 )。

构建模型。小组讨论,确定浮沉子模型(图 2),对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对象非常重要,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将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滴管、空气柱及进入瓶内的水看成整体,如图3,学生交流解释挤压瓶子→水被压入滴管→浮沉子重力增大→G物>F浮→浮沉子下沉。观点二:将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滴管、空气柱看成整体,如图4,学生交流解释挤压瓶子→浮沉子内的气体体积变小→浮沉子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浮力减小→G物>F浮→浮沉子下沉。

通过模型建构,尝试应用科学原理指导制作过程,小组交流分享,浮沉子的实际运动情况和解释是否具有说服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给教学留一些疑问和开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和研究,让学生有新认识。

4.项目评价、拓展及应用。回到课初学生制作的浮沉子,对自己组的浮沉子进行调试,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的简单展示模型,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港珠澳大桥、桥墩、潜水艇等实例,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了解浮力原理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改变生活,让世界越来越便捷。

【案例评析】

这节课以项目式课程为设计理念,利用浮沉子这条主线,通过在“做浮沉子”“玩浮沉子”“研浮沉子”“再做浮沉子”“应用浮沉子”这些项目式活动环节,达到复习目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尝试建立模型分析问题。通过浮沉子的,让学生回顾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掌握一种方法。学生对浮沉子原理进行了探究式学习,先让学生尝试以原认知来解释,再通过模型、实验进行分析修正总结,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更高阶思维。项目式复习属于慢学习方式,学生有自己的项目任务要完成,从而激励着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知识建构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