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尺度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设计研究

作者

李年炽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分院)(国企

摘要:小尺度建筑因其空间体量较小、功能集中、形式灵活,常作为城市微空间改造、景观节点塑造及社区更新的重要构成。如何在有限尺度中实现与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高度协调,是当前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小尺度建筑的环境感知、空间界面、建构语言等方面出发,探讨其与周边场地的融合策略,并结合多维设计视角提出相应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小尺度建筑的环境适应力与空间表现力。

关键词:小尺度建筑;环境融合;场地适应

一、小尺度建筑环境融合的设计基础逻辑

(一)场地感知能力对建筑语言生成的引导作用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来源于对场地特征的充分认知,小尺度建筑因体量限制而对场地细节感知更为敏锐,设计者在介入前需通过地形、植被、水体、风向、光照及周边视域分析等方式,提取环境中可转化为建筑语言的核心信息。地形起伏可引导建筑生成动态空间轮廓,植被分布则可影响开窗策略与遮阳结构的形式,水体位置与气流走向决定建筑朝向与通风方式的策略选择。场地感知能力强弱直接决定建筑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起视觉、功能与生态上的有效联动,避免建筑成为突兀的“附加物”,而是作为场所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形成内外相融的整体氛围,推动建筑语言由环境语义驱动而非形式模仿。

(二)尺度控制与视觉连续性关系中的空间回应策略

小尺度建筑设计需高度关注自身尺度与周边建筑、自然环境之间的对比关系与视线组织,构建合理的视觉过渡界面。建筑高度、体量、形态应与周边构筑物形成协调关系,在不同观察视角下避免对城市街道或自然景观的遮挡冲突。立面构造与屋顶轮廓可结合地形与视线方向进行弧线或退台处理,建立层次丰富的视觉节奏。在街角、广场、林下等开放节点处,可通过局部通透、下沉、架空等空间策略,营造视觉穿透力与景观引导性,使小尺度建筑不再成为视野障碍,而成为视觉连通与空间节奏转换的关键节点。在尺度控制中引入界面关系逻辑,是实现空间“消隐”与“渗透”的核心路径,强调建筑作为空间织补的媒介角色。

(三)在地性材料与建构方式对融合感的增强效应

建筑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与构造工艺是影响小尺度建筑是否融入环境的重要元素。通过使用在地性材料如当地木材、石材、夯土等,不仅能降低运输与建造成本,还能在视觉与触觉层面拉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亲和关系。建构方式上应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提取地方建筑文化中的节点构造、榫卯形式、屋檐尺度等元素加以转化,并控制构造细节的工艺表达尺度,使建筑呈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在材料选择上应遵循“弱对比、强协同”的原则,通过表面反光控制、色彩呼应与纹理协调构建微观层面的融合感,提升建筑在场地中的沉浸性,构成基于“材料—工艺—环境”链条的融合机制,强化场所记忆与文化延续。

二、小尺度建筑环境融合的系统化策略探索

(一)多维视角下空间界面的生态衔接机制

建筑空间界面是小尺度建筑与环境产生交互的主要媒介,其生态属性不仅体现在视觉延续上,更涉及生态功能的延伸与系统协同。在垂直界面上可引入植物绿墙、呼吸立面、湿度调节皮层等构造,使建筑成为微环境调节装置;在水平界面上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与下渗系统构建多功能生态平台,实现微循环系统的完整链条。空间界面的生态属性还应包含对光照、风向、水流的动态响应能力,立面开口应与自然光通风逻辑契合,形成既节能又舒适的微气候空间。通过嵌入多功能复合界面构造,使建筑不再被动适应环境,而能主动参与生态过程,提升环境服务功能,建立从物理空间向生态系统的多维融合桥梁,使建筑成为生态网络中的有机节点。

(二)基于用户体验的场景化环境响应模型建构

小尺度建筑因空间有限,对使用者体验的影响更直接且强烈,因此其环境融合策略必须围绕用户感知与行为路径进行精准回应。在设计中应模拟用户在不同时间、季节、天气与活动状态下的动态行为路径,分析其在空间中的停留点、视野范围、心理期待与互动需求,建立以“场景—行为—感知”为逻辑的响应模型。通过空间围合尺度、材质触感、光影变化与声音反馈等维度,构建多感官融合的环境氛围。例如在林地中布设瞭望平台,其结构应与树干错动避让,扶手高度应适配站立与坐卧状态,平台面层可采用弹性吸声材料以营造安静感。通过对场景逻辑与用户心理的深度联动,使小尺度建筑不再仅是物理容器,而成为感知环境与心理交互的触发器,强化使用者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情感共鸣。

(三)融合光环境与微气候的适宜性空间调控策略

微气候调控在小尺度建筑中尤为关键,其体量小、暴露面大,使其对热湿风光条件的适应能力直接关系到空间舒适性与能耗水平。针对不同气候区位应设置差异化的空间构造策略,如在夏热冬暖地区引入大悬挑遮阳、自然通风路径引导与夜间降温通道,减少对机械制冷依赖;在寒冷地区则强化保温围护与朝向优化设计,利用日照获取热量储备。在光环境控制方面,通过立面开窗比例、遮阳构件设置与室内反射面优化,实现自然光导入与炫光抑制的双重平衡,既满足视觉舒适又提升节能效果。结合传感器系统进行实时气候感知与窗体动态调节,可构建响应环境变化的主动型建筑系统。通过构建适宜性空间调控策略,使小尺度建筑在不同气候场景下均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建筑环境适应性与长期运营效率。

(四)多样场地类型中的融合策略差异化演绎

小尺度建筑常分布于城市角落、自然保护地、历史街区等多样化场地类型中,不同背景条件下的融合策略需依据场所精神与空间肌理进行差异化处理。在城市缝隙空间中,设计应围绕交通节奏、街道界面与人流路径构建“过渡性界面”,避免体量压迫感与功能干扰;在自然生态保护地中,应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建筑应隐于地形,材料应生态可降解,施工方式应原位预制组装,确保生态完整性与原始性;在历史街区中,应重视文脉延续与尺度还原,立面色调与构造方式需呼应历史背景,界面处理应融合传统元素与当代语汇形成对话。在各类场地中均应强化“建筑—环境—人”之间的互动逻辑,通过控制节奏、尺度、界面与语义符号,形成差异化演绎下的融合策略体系,使建筑成为回应场所、叙述空间、激活环境的有机存在。

结束语:小尺度建筑在城市与乡村更新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设计不仅要解决功能使用,更应融入环境语境,传递空间情感。通过强化对场地特征的敏感感知,构建环境适应性强的构造逻辑与空间语言,并在不同场景下实施精准融合策略,能够实现建筑与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共生共融,推动小尺度空间由“存在”向“共鸣”转变,实现建筑在微观维度上的深度价值延伸。

参考文献

[1]王昊.小尺度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逻辑探析[J].建筑与文化,2023,43(02):124-128.

[2]张瑾.城市微空间建筑的场地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2023,65(06):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