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效益分析

作者

隆浩

身份证:500102198412259055

摘要:绿色施工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已成为市政道路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市政道路施工活动频繁,涉及面广,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和居民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通过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粉尘、噪声、废弃物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实现资源节约、能源优化和生态保护。本文围绕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实践路径与环境效益展开系统分析,以期为市政道路工程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依据。

关键词:绿色施工;环境保护;市政工程

一、市政道路施工中绿色施工的技术基础

(一)绿色施工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嵌入方式

市政道路工程推进过程中往往面临城市空间有限、交通干扰大、施工周期紧张等综合性挑战。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需要从源头进行顶层设计,将绿色目标纳入施工策划、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组织的全过程。对施工用地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对周边建筑、市政管线和植被造成破坏,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干扰最小化。在物料采购方面引导采用节能、环保、可循环的绿色建材,减少高能耗、高污染材料的使用比例。在施工工艺上推动采用装配式结构、低噪设备、模块化布置等绿色施工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环境负荷,全面体现绿色施工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系统嵌入路径。

(二)节能降耗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运用成效

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及临时设施的运转常伴随高能耗问题。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是绿色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用高效能设备和施工工艺优化,可在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在临建设施方面,推广使用太阳能照明与智能控制系统,降低电能消耗。在道路铺装阶段,采用温拌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等节能材料工艺,不仅降低施工温度、减少能源使用,还降低碳排放。在运输环节优化车辆调度路径,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减少油耗与尾气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施工过程的能源负担与环境污染,实现降耗增效的目标。

(三)施工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管理方法

市政道路工程中涉及大量的开挖、回填、旧路拆除等作业,极易产生建筑垃圾与施工废弃物。绿色施工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与资源化处理。在设计阶段进行精细化测算,合理控制土方平衡,减少弃土与借土需求。在施工现场推行“定量加工、按需配送”的材料管理模式,降低边角料与剩余料的产生量。对产生的混凝土块、旧沥青、砖渣等建筑废料进行分类堆放,通过现场破碎、筛分、分级回用等技术手段转化为再生填料或基础材料,用于非承重结构与道路基层处理。在场外设置临时资源化利用基地,通过集中破碎处理与合规利用流程,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率,减少外运与填埋对环境的负担,提升施工绿色化水平。

二、绿色施工技术的环境效益分析与优化路径

(一)扬尘与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的环境效果评价

施工过程中扬尘与噪声是影响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的主要污染源,需通过系统化技术措施进行控制。扬尘控制方面,在施工区设置围挡与喷淋系统,在土方堆放处设置防尘网,采用洒水车与雾炮机联合作业降低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在易产生扬尘的作业环节采用湿作业法与机械破拆设备,抑制粉尘二次扩散。在物料运输过程中封闭运输车厢与对进出场车辆进行车轮冲洗,减少道路污染。噪声治理方面,采用低噪施工设备并在噪声敏感区域设置隔音屏障,优化施工时间安排,控制夜间施工作业强度。在施工组织阶段根据噪声扩散路径进行设备布置,利用施工围挡与自然遮挡物降低传播范围。通过监测系统对空气质量与噪声指数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实时调整与超标预警机制。多项措施的协同实施,有效降低了施工期间对环境与居民的影响,提升了绿色施工实施的公众接受度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绿色施工对水体与土壤环境保护的促进机制

市政道路项目常穿越城区水系与绿化带,施工中易引发水体污染与土壤扰动。为保障水环境安全,施工单位在施工排水环节设置沉淀池、隔油池与滤砂装置,将施工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在桥涵基础施工中,采用套管护壁与泥浆循环处理系统,防止泥浆进入自然水体造成污染。为防止雨季地表径流携带泥沙污染水体,需在临时排水系统中设置截水沟与防冲刷结构。土壤保护方面,在施工前对地表植被进行登记保护,对临时弃土区进行围挡覆盖与压实固化,避免风蚀与水蚀带来的土壤结构破坏。在施工结束后开展土壤复垦与绿化修复作业,恢复施工区域自然植被系统。在环保部门监管下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估,确保施工活动对水土环境的干扰降至最低水平,实现绿色施工在生态保护层面的实质性成效。

(三)绿色施工促进城市碳排放减少与气候友好型发展

推动绿色施工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施工设备燃料燃烧、材料运输与高能耗建材使用。通过绿色施工技术路径减少能源消耗与提高能效,可显著降低项目全过程碳排强度。选择低碳材料如再生骨料、水泥替代品与环保型沥青,减少材料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在设备使用方面推广使用电动机械与燃气设备,替代传统柴油机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在项目管理中引入碳排放核算机制,将碳强度作为绿色评估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与考核。在施工组织优化中通过路线规划减少重复运输与空载率,降低燃料消耗。施工现场采用模块化临建与重复利用技术,减少一次性建材消耗。通过绿色施工技术体系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城市工程领域从传统高碳路径向低碳、环保、高效的新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应对城市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挑战提供可复制经验。

(四)智慧监管技术对绿色施工效能的提升作用

绿色施工的落地需要有力的监管与数据支撑,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提升了绿色施工的执行力与透明度。施工现场引入物联网技术,布设空气质量监测仪、扬尘监测点与噪声感知设备,形成多点联动的环境监控网络,实现施工动态与环境质量的实时同步掌握。监控平台可设定预警值,自动识别异常指标并向管理人员推送预警信息,便于快速响应处理。在材料进场环节,通过智慧仓储与电子标签系统掌控材料类型与进出时间,防止违规材料流入施工过程。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通过定位系统监控作业时间与运行负荷,评估能源使用效率与排放情况。数据采集系统与绿色施工目标形成数据闭环,为评估工作提供量化依据。智慧平台还支持绿色施工绩效考核与环保信用档案建设,促进施工单位依法依规、绿色低碳施工,为市政工程绿色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体系。

三、结束语

绿色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体现了环保理念、节能目标与可持续路径的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生态友好与资源高效方向演进。从绿色材料应用到施工工艺优化,从污染控制技术到智慧监管体系,各环节的技术集成共同构筑了绿色施工的技术体系与环境效益基础。绿色施工不仅显著降低了施工过程对城市环境的扰动程度,也为公众营造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环境。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发展,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探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43(02):85-89.

[2]张海东.城市道路建设中绿色施工与环境效益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43(0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