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施工进度管理中的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协同优化

作者

李贤金

身份证:500226198908235555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管理维度。进度目标的达成需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而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又往往会影响施工进度安排。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与优化,成为提升项目整体管理效率的关键。本文立足于施工管理实践,从进度与质量协同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协同优化策略,以推动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关键词: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协同优化

一、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的相互关系

(一)质量控制对进度安排产生的制约作用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需要覆盖原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流程等多个方面,每一环节都对施工节奏提出要求。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进行检测、复核、修正等操作,这些活动往往嵌套在具体施工任务中,若未合理安排,将影响施工连续性。比如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需要等待一定养护周期,结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若不在计划中充分预留时间,就会造成阶段性停滞。因此,质量控制不仅是标准执行,更是影响进度流畅运行的关键变量。施工单位在制定计划时,必须结合工艺质量节点进行工序间的搭接与协调,使质量管控不成为进度障碍,而是纳入合理节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进度控制中存在的对质量管理的冲击

在追求节点工期、控制总工期目标的导向下,部分施工管理者常常压缩施工周期,以时间换取表面进度。这种以时间压缩为手段的进度推进方式,很容易在作业层面形成质量风险。操作工人频繁调度、作业时间不足、工序间未充分交接,均可能导致质量缺陷积累。例如,为赶工期而跳过混凝土养护程序、降低钢筋绑扎密度标准、简化过程检验内容等行为,短期内看似完成任务,实则为后续结构安全埋下隐患。管理层若忽视进度推进中对质量的影响,不仅违背项目目标本质,还可能在后期返工中造成更严重的进度延误与资源浪费。进度与质量应在管理策略中形成对等地位,而非一方被另一方牺牲。

(三)协同机制在施工计划中的整合价值

将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通过计划机制进行协同整合,是解决两者冲突的有效手段。项目计划不仅是时间安排工具,更应成为协调质量活动与施工节奏的平台。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可将质量检验、结构检测、技术核查等活动纳入网络计划节点,明确完成质量任务的时间框架与资源配置。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通过滚动调整计划动态,将质量反馈转化为进度调整依据,实现信息互通与措施联动。协同机制应贯穿从方案策划到现场执行的全过程,并通过制度、技术与管理手段加以保障,从而在保持进度目标可控的同时,确保质量达标率与一次验收合格率持续提升。

二、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协同优化的实践路径

(一)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提升协同效率

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通常由进度控制系统与质量管理系统组成,两者常因职能划分不同而产生信息壁垒。要实现进度与质量的协同优化,需从组织结构入手,推动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具体表现为在项目部内部设立进度与质量联合管理小组,打破传统按专业分工的管理模式,使进度目标与质量目标在同一平台上统一制订与考核。管理体系中应通过制度设计明确两个维度的协同流程,包括计划制定、执行监控、问题处理与绩效评价等环节,使各职能人员在决策中具备共同目标导向。在操作机制上,可以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进度数据与质量数据的同步录入与分析,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图表掌握进度偏差与质量问题的互动关系,从而做出针对性调度。体系一体化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有助于形成一种注重协调与合作的组织文化,推动项目整体管控能力提升。

(二)全过程质量节点控制引导计划节奏优化

施工进度安排的科学性需建立在质量节点的合理设置基础上。通过明确各施工阶段的关键质量控制节点,可以为进度控制提供逻辑支撑,防止因节奏不当导致质量隐患或返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将各类结构节点、材料验收点、功能测试点等嵌入计划网络图中,明确每个节点的完成标准与控制周期。项目管理团队需围绕这些节点进行作业时间安排与资源配置,确保每道质量关口都有充足时间进行准备、实施与复核。进度调整过程中,若因外部因素需压缩周期,应首先评估关键质量节点能否承受节奏变化,以确保调整不影响最终成果。节点控制策略的核心在于将质量活动从事后评估前移到计划层面,使进度计划具备防控功能。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提升了进度计划的严谨性,也增强了施工节奏对质量风险的适应能力。

(三)数据驱动下的动态反馈机制构建

进度与质量协同优化的实现,离不开实时数据的支撑。动态反馈机制要求施工现场建立起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闭环,将进度执行状态与质量控制结果同步纳入日常监测范畴。在施工过程中,应通过数字化工具采集关键工序时间进展与质量合格情况,包括混凝土浇筑进度、钢筋安装验收、工序交接记录等数据。这些数据由系统汇总后生成动态对比图表,供管理人员实时分析。当发现进度偏差大于容许范围或质量问题频发时,管理系统应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由管理人员组织会商制定对策。反馈机制应具有时效性与针对性,不仅发现问题,更能明确调整措施与责任主体。通过数据反馈与现场管理联动,可实现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形成“计划—执行—监控—调整”的完整闭环结构,提高管理决策的精准度与响应效率。

(四)施工技术标准化推动管理协同性增强

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进度与质量协同优化的重要基础。通过统一的施工工艺标准、操作流程与技术参数,可以在多个施工环节中减少人为差异,提高操作稳定性与过程可控性。标准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单项工序质量稳定性,更可通过简化施工步骤缩短作业时间,提高整体进度效率。管理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编制标准施工工法,明确每道工序的操作流程、验收标准与技术要求,避免作业人员自由裁量带来的质量偏差。标准施工流程在进度计划中可量化表达,有利于形成可预估的时间消耗模型,从而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在培训环节中,应将标准施工方案作为作业人员的必修内容,提升团队执行力。通过标准化操作推进管理流程规范化,有效减少因经验差异造成的误差,为进度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三、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的有机融合已成为衡量项目执行能力的重要标志。二者之间的协调与优化不仅要求在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也需要在操作层面建立数据反馈与流程对接体系。通过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强化质量节点控制、建立数据驱动的反馈机制及推行施工标准化,可以有效提升施工计划的执行效率与成果质量的稳定性,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双重目标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建峰. 建筑工程施工中进度与质量协同管理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23,43(02):85-90.

[2] 陈志荣. 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一体化研究[J]. 建筑施工技术,2023,43(0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