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王锐
身份证:510182198304212018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多工序、多工种与复杂作业环境,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已成为保障工程质量与人员生命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系统分析了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从安全组织机制、制度执行、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并在风险识别、动态监控、预防控制与应急响应等环节构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框架,旨在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安全水平与管理效率,为施工现场安全保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实挑战与管理基础
(一)多样化作业环境对安全管理制度执行造成制约
建筑施工现场呈现出空间高差显著、工序交叉密集与作业类型多样的综合特征,这些因素使得安全管理制度的统一执行面临较大阻力。不同工种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类型差异显著,如高处作业、电气安装、深基坑作业等均具有独特的安全隐患。在制度设计层面,往往以通用化条文为主,未能充分体现对具体作业环境的精准适应性,导致部分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偏差或形同虚设。由于管理人员对风险点识别存在经验局限,部分高风险作业环节缺乏针对性的安全指导,易引发隐患积聚,进一步放大了制度执行与现场实情之间的落差。
(二)施工组织协调不畅导致安全责任边界模糊
建筑施工项目涉及多家单位联合作业,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之间需形成清晰的责任边界。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因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各参与方在安全职责划分、事故处置流程与信息通报路径上存在交叉与脱节现象。当现场出现安全隐患时,缺乏统一的风险研判机制与应急反应通道,导致责任归属混乱、处置措施滞后,严重影响整体安全控制效果。部分单位为降低成本,在安全投入与培训方面存在压缩行为,加剧了风险扩散的可能性,反映出当前施工组织中安全协同机制的薄弱环节。
(三)安全培训覆盖面不足弱化作业人员防范意识
施工人员是保障工程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安全素养直接决定现场事故防控的基础水平。在部分项目中,安全教育培训存在形式化、周期短、内容泛化的问题,难以针对不同工种、不同阶段作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设计。一线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培训未能形成常态机制,导致新进人员对现场风险认知不足、安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极易在高风险作业中出现操作失误。管理人员对培训成效的监督机制不健全,考核体系缺乏闭环追踪,进一步降低了培训内容的落地转化能力,造成安全意识传导与风险防范措施之间出现脱节。
二、建筑工程施工风险控制的系统路径与优化对策
(一)全过程安全风险识别机制的构建与执行路径
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需建立系统化的全过程风险识别机制,从项目前期准备到施工收尾形成闭环。风险识别需覆盖地质条件、结构设计、施工方法与作业人员因素等多个维度,形成动态更新的风险清单。通过引入专家评审、小组讨论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式,可提前发现潜在隐患。每一道施工工序在启动前应组织专项风险分析会议,明确高风险点、关键控制线与应对措施。在风险识别成果基础上,编制分阶段安全控制要点图表,嵌入施工计划执行流程中,提升各岗位对风险的可视化认知。项目管理单位需设立专职安全评估岗,对识别结果进行周期复核,防止遗漏或更新滞后,确保风险识别与现场实际同步推进。
(二)动态安全监控技术的引入与管理联动机制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更为高效的动态监控手段。通过布设视频监控系统、环境传感器与人员定位装置,可实时掌握施工现场作业状态、关键设备运行参数与危险区域人员分布情况。在动态监控数据基础上,构建安全态势评估模型,结合历史风险数据与当前作业计划,预测事故可能性并发布风险预警。管理联动机制需以指挥中心为核心,设立风险响应通道,实现现场指挥、专业技术、安全管理三方的信息交互与处置联动。监控系统应与施工计划平台对接,实现风险高发工序自动报警功能。在发现异常情况时,管理系统自动推送至相关负责人终端,确保第一时间响应与介入处理,最大限度缩短事故反应链条与损失控制时间。
(三)作业行为规范控制与高风险工序分级管控策略
作业人员行为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变量,其不规范操作往往成为事故诱因。为此,应在作业前、中、后建立全过程作业行为管控模型,明确操作规程、行为规范与违章处罚机制。作业行为需在安全交底中细化至具体动作标准,结合实际工序设置关键行为观察点,由专职管理人员现场记录与评分。高风险工序如高空作业、起重吊装、深基坑施工等应按照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管理,要求双人作业、加强巡视、增设警示标志与辅助设备。在行为控制层面,引入视频记录与人脸识别系统,实时监测作业人员是否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是否依规操作,并将行为数据纳入个人安全信用评价体系,构建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作业规范化水平。
(四)应急响应体系优化与事故情景演练常态化实施
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是施工安全防线的最后保障,应从组织机构、响应流程、物资配备与预案修订等方面进行系统建设。项目部应设立常设应急管理小组,明晰各级响应职责与报告流程,形成扁平化、高效的决策体系。应急预案编制需针对不同事故类型如火灾、坍塌、中毒、触电等设置专门处置模块,明确启动条件、响应等级与资源调配方式。为提高预案可操作性,应定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通过实战形式检验预案适应性与执行力,查找处置过程中的漏洞与死角,并在演练后进行系统复盘总结,修订完善预案内容。物资储备方面,应建立现场应急仓库,配备足量的救援工具、防护装备与通信设备,确保响应启动后快速布控。演练应覆盖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推动安全意识向全员渗透,提升整体应急能力与团队协同水平,实现从静态文件管理向动态响应管理的实质转变。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水平直接决定了项目质量与人员生命财产的保障能力。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风险识别、引入技术监控手段并落实应急响应机制,能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风险闭环控制。推动安全管理由经验式转向数据化、系统化与标准化,是提升行业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唯有将安全理念融入项目每一环节,才能真正构筑起坚实的施工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李昊,杨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构建路径探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23,43(02):52-58.
[2]黄立,张庆.建筑施工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19(06):103-109.
[3]王志强.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应急机制的完善与实施路径[J].建筑安全,2023,45(03):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