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特色小镇规划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陶鸿
重庆市南川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规划建设已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内容。城乡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面临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定位精准和产业链整合等多重挑战。通过科学规划与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的合理配合,可实现空间与经济双重整合,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本文围绕特色小镇的空间规划原则、产业协同机制及治理模式创新,探讨其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实现路径,为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城乡融合;特色小镇;协同发展
一、特色小镇规划的空间逻辑与现实问题分析
(一)城乡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的规划逻辑
特色小镇作为联结城市与农村的中间节点,其空间布局需体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空间规划应突破传统行政边界限制,实现土地资源、交通网络与公共设施的高效整合。布局结构需契合产业发展方向与居住功能需求,通过分区布局模式将核心产业区、生活服务区、生态保护区与文化展示区科学分布,形成功能互补的空间组织体系。交通组织应强化对外连接性与内部可达性,确保城镇与周边农村之间的人员、物流与信息高效流通。生态空间布局要注重与自然地形协调,保留原有生态格局,突出地域风貌与环境宜居特性。
(二)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表现
特色小镇建设在实际推进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部分项目存在规划定位模糊的问题,缺乏对当地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的深入研判,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空间布局方面,规划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忽视产业导向与居民生活实际,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功能分区脱离现实需求,导致居住区、产业区、服务区间脱节,难以形成协同联动效应。规划内容中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对后期管理与服务供给的系统安排。部分小镇在缺乏可持续产业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与资金沉淀。公众参与程度不足,社区诉求难以反映到规划内容中,导致居民归属感缺失。
(三)区域一体化对特色小镇空间功能的重构作用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特色小镇的空间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基层行政建制,而是被赋予承接城市溢出功能、推动农村资源转化的重要角色。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特色小镇应主动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成为高端制造、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等功能板块的重要节点。空间功能重构需强化小镇的多功能集成能力,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市移民与本地居民共同需求。小镇空间应构建产业功能与生活功能并重的布局体系,实现“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依托城市辐射带动,小镇可引入教育、医疗、商业等高质量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二、特色小镇产业协同与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一)本地资源与产业定位的匹配机制构建路径
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基础在于对本地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合理配置,产业定位必须深度契合区域禀赋条件与市场导向。构建资源与产业的匹配机制,需从资源评价、产业筛选与发展路径设计三个维度系统展开。在资源评价环节,应通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多维评估模型,精准识别具备开发潜力的资源类型,结合历史文脉与生态特征,确保产业开发的可持续性。在产业筛选阶段,应依据资源属性选定与其高度契合的产业方向,避免脱离实际的跨行业引导。发展路径设计应融合产业链构建、价值链延伸与品牌化运营策略,通过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体系,实现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高效转化。
(二)城乡产业互动中的协同关系与利益联结模式
特色小镇的发展应构建起城乡之间的产业互动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与价值转化。协同关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实现城市资本、技术与管理资源向乡村地区的有效传导,并通过特色小镇作为中介平台将这些要素与农村土地、劳动力和文化资源高效整合。在组织形式上,可通过建立多元化主体协同机制,推动企业、合作社与村集体共建共治共享。利益联结模式可采用股份合作、订单农业、收益分成等方式,实现城乡居民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共担。协同关系还需体现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上,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配套保障水平。政府应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引导与保障,构建稳定的政策支持系统,降低协同成本与风险。
(三)产业链延伸与功能融合的系统组织方式
特色小镇的产业链建设不仅要注重产业节点的设立,还需实现功能模块的系统化融合,构建一体化的发展组织体系。系统组织方式应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围绕其上下游资源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并在空间上嵌入研发、展示、销售与服务等功能板块,打破传统产业孤岛式发展格局。在组织形式上,应组建专业化产业发展平台,通过资源整合、资本引导与人才聚集实现产业耦合。功能融合要注重产业与居住、文化、旅游等多维要素的联动,推动形成复合型的产业社区。信息平台建设也是系统组织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市场信息、技术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实时互联,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四)特色小镇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策略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稳定的制度体系与长效机制建设,必须从政策支持、治理结构与人才体系等多个维度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在政策支持层面,应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支持政策,涵盖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用地保障等内容,确保优质项目具备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治理结构应推行政企合作与多元参与机制,赋予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发展引导中的主体责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在人才保障方面,应通过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与人才引进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确保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同步提升。制度保障还需覆盖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领域,通过设立环境准入门槛、推进生态补偿机制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小镇产业发展不以牺牲生态与社会稳定为代价。
三、结束语
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承担着优化空间格局、提升产业效率与引导资源配置的多重功能。通过科学规划与制度设计相结合,推动产业协同与空间融合并进,可有效提升小镇的综合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乡一体化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是区域协调的基础实践,更是推动社会结构优化与经济体系转型的重要抓手,对建设现代化城乡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颖.城乡融合背景下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3,43(02):66-69.
[2]林浩.特色小镇产业协同与治理机制优化路径分析[J].建筑经济,2023,43(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