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刘恩秀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一、引言
在数字媒介驱动的碎片化传播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建构面临文化折扣、算法压制与认知鸿沟三重困境。本文揭示了跨文化传播失效机制:其一,高语境文化符号在低语境环境中被简化为视觉奇观,引发误读;其二,平台算法边缘化非英语内容;其三,碎片化叙事割裂文化逻辑。基于德弗勒互动模式,提出传播框架:表层以 AI 动画等视觉符号吸引注意,中层嵌入知识锚点,核心层通过“太极云课堂”实现深度参与。同时倡导构建文化共鸣指数评估体系,推动官方叙事与民间微网红协同赋能,最终实现从“他塑”到“自塑+他塑”的范式转型。
二、研究背景及现状
媒介技术的迭代重构了国际传播生态。据《全球社交媒体统计报告(2025)》,全球用户日均碎片化信息接触量已达12,000 条,较 2015 年增长380% 。这种以“微粒化”为特征的传播模式,在提升信息流动效率的同时,也导致受众认知深度被持续压缩。对中国而言,文化高语境特性与碎片化传播存在天然张力——当《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哲学被简化为 3 分钟推拿视频,当良渚玉琮“礼天地”的礼器内涵被压缩为奖牌造型,文化折扣效应便成为国际形象建构的显性障碍。
杭州亚运会案例凸显了这一困境的复杂性。作为后疫情时代首个全球性体育盛会,其“智能亚运”理念本可成为中国科技形象的展示窗口,但西方主流社交平台的算法逻辑使相关内容遭遇系统性压制:Instagram 上亚运话题曝光量不足奥运会的1/5。更关键的是,CGTN 同步发布的跨文化传播内容呈现显著效果断层——国内微博平台观众以“文化自信”“经络科学”等深度解读形成情感共鸣,而 Instagram 受众则陷入“神秘”“疼痛”等浅层符号误读。这种认知鸿沟印证了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现实困境:中国媒体的“优势编码”在跨文化场域中遭遇解码错位。
三、海外社媒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传播渠道的选择、传播内容的精准性、受众接受度的差异等问题尤为突出。杭州亚运会作为国际性的体育盛事,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契机,打破传播困境,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分析在国内外社交平台(国内微博平台,国外 ins 平台)发布的相同的有关亚运会的视频,从评论、浏览点赞量分析国内外平台对该碎片化视频的反馈差异,以及该视频在国外对中国形象国际传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找出国外平台碎片化传播中国形象的困境,并提出建议。
CGTN 网红主播在亚运中医养生馆体验推拿、针灸等中医药文化的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平台(国内微博平台,国外 ins 平台)同步发布。该视频旨在通过主播的亲身体验,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国内微博平台,观众对中医药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了解和认同,因此对该视频的反馈较为积极。而在国外ins 平台,由于文化差异和碎片化传播的影响,观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相对有限,反馈较为平淡,未能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这可能导致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和负面印象。长期而言,这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国内外观众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对同一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同。碎片化传播虽然具有快速吸引观众的优势,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解读的片面性和文化误读的风险,进而对中国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文化传播时,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文化差异的解读与引导,并强化国际交流与互动,以更好地塑造和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如此,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不免产生传播困境与失效。具体体现为文化符号误读,碎片化叙事缺陷,文化逻辑断裂以及算法流量压制等。首先,针灸、拔罐等传统疗法被部分海外受众解读为“医学风险”而非预防医学体系;主播体验的“痛苦表情”被脱离语境传播,形成“中医 := 疼痛”的刻板印象。其次,3 分钟时长的视频也无法承载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导致文化逻辑断裂,即治疗过程被简化为技术操作。此外,Instagram 的推荐机制边缘化非英语文化内容,同类视频曝光量仅为欧美明星帖文的 6. 2% 。
四、海外社媒中国形象国际传播优化策略
德弗勒互动模式,又被称为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由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提出。该模式主要描述了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声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突出双向性。
基于德弗勒互动模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碎片化阅读时代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
1.强化反馈机制,精准定位受众需求
在杭州亚运会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积极收集和分析国际受众的反馈意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通过精准捕捉受众的反馈,我们能够输出更加符合其需求的传播内容,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2.优化信息筛选,提升内容质量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噪音干扰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工作,确保所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有价值。通过减少噪音干扰,我们能够传递出更加清晰、有力的中国国际形象。
3.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以多模态的文化体验形式进行传播,增强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杭州亚运会可以利用数字赋能,将视觉和听觉上的数字语言融入到国际传播实践中,提升传播效果。通过这一路径,我们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的国际形象。
五、结语
杭州亚运会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深层悖论:当媒介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全球触达能力时,文化折扣、算法压制与叙事断裂却使文明对话陷入“咫尺天涯”的困境。正如开幕式上 AR 技术重现的西湖山水长卷:文化传统的数字转生,需要的不仅是像素级的精确复刻,更是对“山水精神”的当代诠释。在碎片化传播的洪流中,唯有将技术之“术”、文化之“道”、文明之“势”熔铸为剑,方能刺破认知迷雾,使世界看见一个既承载五千年智慧、又闪耀未来之光的立体中国。这条路径的终极指向,是让良渚玉琮的方圆哲学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符号——当人类在数字篝火旁重聚,东方智慧理应占据它应有的席位。
参考文献:
[1]卫中.26 小时超长“短视频”走红,碎片化传播不负优质内容[N].文汇报,2023-06-29(005).
[2]任婉萩.碎片化传播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研究[D].吉林大学,2023.
[3]陈思思.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中国戏曲在域外的传播与拓展[J].四川戏剧,2025,(0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