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防洪体系构建

作者

王源

身份证:152822199008297331

摘要: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体系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对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水系分布复杂等现实问题,构建科学完善的防洪体系已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目标。本文从防洪体系的组成要素出发,系统分析其工程结构、非工程措施与管理机制等内容,探讨防洪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优化路径,为提升防洪能力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水利工程体系现代化与安全化建设。

关键词:防洪体系;水利工程;综合治理

一、防洪体系构建的基础内容

(一)河道治理工程的功能结构

河道治理工程是防洪体系中的基础支撑部分,其设计目标在于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稳定河床结构并控制洪水传播速度。在工程设置中,需综合考虑河流流域面积、水文特性与洪水频率,通过疏浚、护岸、加高堤防等措施提升洪水调控能力。河道整治过程中,合理控制河宽与纵坡,配合建设防洪堤、导流堤与拦沙坝,防止河水泛滥至居民区与农田区域。治理工程还需与生态修复协调,设置生态护坡与植被缓冲带,减少水土流失与冲刷风险,形成集防洪、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河道系统。

(二)蓄滞洪区的调蓄调峰作用

蓄滞洪区作为控制洪水峰值的重要空间单元,在防洪体系中承担削峰错峰、降低洪水威胁的重要功能。在布设蓄滞洪区时,应结合区域地势、降雨分布与排涝条件进行科学选址,明确蓄水容量与调度机制。正常条件下蓄滞洪区维持农业或生态用途,在遇到极端洪水时转换为洪水容纳空间,显著降低主河道压力与下游洪峰强度。该区域需配套建设围堤、进洪闸与退水渠等调蓄设施,并建立完善的蓄洪应急预案和群众转移机制,确保运行安全与社会稳定。

(三)城市防洪设施的布局优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洪水灾害对城市区域威胁日益增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需统筹排涝能力与水资源调蓄功能。在规划中,应综合城市地形地势、暴雨强度与排水系统承载力,合理布设防洪排涝泵站、调蓄池及雨水管网。城市河道应拓宽河槽、建设防护堤坝,并配备智能水位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城区内雨洪分离与快速响应。重要交通干线、地下空间与城市节点区域应设有防洪闸门、止水墙与应急排水设备,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的城市防洪屏障体系。

二、防洪体系优化与管理策略探讨

(一)防洪工程体系的协同布局与功能整合

防洪体系构建需要多种工程设施协同配合,形成空间连续、功能互补的整体格局。通过统筹河道治理、水库调蓄、堤防设防与蓄滞洪区布局,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洪水资源转移与压力分散。水库群应根据洪水演进路径与水文信息建立联合调度机制,合理分配库容资源,提高整体蓄洪效益。在河道系统中,需规划防洪堤与行洪通道的相对位置,避免堤防截流与洪水回流形成新的灾害点。蓄滞洪区应作为缓冲带连接水库与主河道,承担超标准洪水的削峰任务,增强系统弹性。工程结构布局还应兼顾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推进堤防绿化、生态护坡与水系连通,形成功能、环境与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格局。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建议采用空间模型与模拟分析技术进行方案评估,确保防洪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响应协同,提升整体防洪体系的运行效能与应急能力。

(二)非工程措施在防洪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体系的重要补充,在信息获取、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预报预警系统依赖于水文气象数据采集、遥感卫星监测与地面水位感知技术,对洪水过程实现提前感知与动态追踪。灾害模拟与预判技术通过模型运算与数据分析,提供洪水淹没范围、到达时间与影响人口等关键信息,为防洪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在应急响应体系建设中,应设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涵盖交通、通讯、卫生与公安等系统,形成快速部署与资源调配能力。防洪演练应纳入常态管理,提升基层单位与公众的应急操作熟练度。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与应急等级标准,明确不同情景下的启动条件与响应措施,确保预警、转移、避险全过程高效运行。非工程措施通过信息集成与资源协同,构建起防洪体系的信息链、指挥链与行动链,是实现智能防洪和高效调度的关键支撑力量。

(三)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

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在防洪体系中的应用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与响应速度,使防洪管理由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变。通过构建数字孪生水利系统,将水文、水情、雨情、工情等多维数据实时接入系统平台,实现水利工程状态的动态可视化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可参与降雨预测、洪水预警与调度优化,提升预测精度与响应效率。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支持多尺度、多时相数据分析,便于洪水风险区域识别与灾害应对策略制定。云计算平台提供数据集中存储与并行处理能力,支撑大范围洪水过程模拟与预案比选。智能传感器与无线通信系统在工程节点广泛部署,实现堤坝渗漏、水位变化与雨量异常等关键指标的自动监测与实时报警。平台端整合智能分析、指令发布与资源管理功能,构建“感知—分析—响应”闭环,提升防洪体系运行的智慧化水平与系统抗压能力,为实现精细化防洪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防洪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政策引导

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防洪体系有序运行的制度保障,需要在法规制定、机制构建与责任落实层面系统推进。现行防洪管理体系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流域、区域与地方三级管理职责,推动水利部门、应急管理、城建与生态环境等单位协同联动,形成分工明确、响应高效的管理格局。在法规建设方面,应完善《防洪法》配套实施细则,强化对超标准洪水、防洪区管控与蓄滞洪区启用的法律约束力,提升制度执行刚性。在管理流程中,应建立常态监管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风险监测、设施巡检、预案评估纳入日常管理体系。在资金投入与政策引导方面,应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加大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入,推动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与灾后恢复。教育培训与公众参与机制也应纳入防洪政策框架,增强全民防灾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防洪治理格局。通过制度完善与政策导向的双重发力,可全面提升防洪体系的治理能力与执行水平。

结束语:水利工程防洪体系的构建是保障区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工作,涵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全面协调与高效集成。本文从工程结构、管理机制到技术路径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防洪体系构建中的关键要素与优化方向,强调了功能互补、数据驱动与制度保障在防洪体系中的重要性。在复杂气候背景与多样水文环境的挑战下,需持续推动水利工程的体系化、智能化与法治化发展,构建高效、科学、安全的防洪防灾保障网,实现防洪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立.水利工程防洪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水利,2023,43(02):76-79.

[2]王伟.综合防洪体系构建与管理机制优化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3,29(06):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