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
陈冬
重庆子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市政公用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绿色施工理念与环保技术的应用愈发受到重视。本文围绕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措施展开分析,从节能降耗、减排控污、生态修复等方面探讨有效做法,明确施工全过程中环境友好与资源集约的融合路径,推动市政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绿色施工;市政工程;环境保护
一、市政公用工程绿色施工的技术基础
(一)施工全过程节能降耗机制的构建路径
节能降耗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首要目标,其关键在于优化工艺流程与设备系统能效。通过科学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阶段机械设备投入与施工周期,可有效减少资源重复调配与能耗浪费。在能源使用方面,推广低能耗施工机械,优先选用电驱动设备替代传统燃油机械,减少燃料消耗与废气排放。施工现场照明、电力系统应采用自动感应控制与节能灯具,优化供电模式,降低空载能耗。混凝土搅拌、焊接、电焊等高能工序可引入节能控制技术,实行分时分区供能方式,实现精准控制与负载均衡。此外,在材料加工与运输环节中,建立集约化加工区与集中运输机制,减少分散式加工引发的能源重复消耗,全面提高能效管理水平。
(二)建筑材料绿色化选择与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建筑材料在市政工程中占比高,对环境影响显著。推进材料绿色化选择,应优先采用获得环保认证的建筑产品,如再生骨料、粉煤灰水泥、低碳砖等,提升建材系统整体环保性能。项目设计阶段便应将绿色材料使用比例纳入强制指标,明确材料规格与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分类管理与信息登记制度,设立专门堆放区与标识系统,防止不同性质材料交叉污染。在结构拆改或场地清理过程中,构建材料回收利用通道,对可再用构件及时分类回收,并配套后续使用计划。通过设立绿色材料信息平台,实现对绿色材料采购、使用、回收全过程数据管理与动态分析,推动材料循环体系与施工组织融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施工排水污染防控措施
市政施工现场用水量大、排水集中,水资源管理问题突出。在用水管理方面,建立分区供水系统,对高压清洗、混凝土养护、生活用水等不同用水场景实施独立计量与定额控制,避免过度浪费。引入施工循环水系统,对清洗废水与雨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构建节水型工地运行模式。在排水污染防控上,施工现场应设立排水缓冲区与三级沉淀池,控制悬浮物与泥沙进入市政排水系统。对含有油污、化学物质的施工废水,必须进行专项处理与分级排放,确保出水水质符合环保标准。设置排水管网监测点,通过感应设备对流量与污染物浓度进行动态采集与预警,提升排水系统运行安全性,防止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策略
(一)扬尘治理与空气质量保障技术的系统集成
施工扬尘对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影响显著,需建立以源头控制、过程管理与技术治理为核心的防控体系。在源头方面,工地围挡必须全封闭设置,采用防尘网与喷淋装置封闭施工区域边界,减少风力扰动导致的粉尘外逸。在裸露地面区域铺设绿网或洒水固化,防止土壤干裂引起扬尘飘散。渣土运输车辆出入口应设置冲洗平台与沉砂池,杜绝车轮带泥污染道路。在施工高峰阶段,通过布设智能喷雾系统与雾炮车联动,实现局部重点区域的动态降尘。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布设于工地周边关键点位,实时显示PM2.5与PM10浓度变化情况,一旦超标立即启动预警与管控预案,确保施工活动与城市空气质量目标同步协调。
(二)噪声污染控制与敏感区域保护的协调管理
城市中市政施工常与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场所毗邻,噪声控制策略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施工许可。在设备选择方面,应优先采用低噪声认证施工机械,针对破碎、切割、振捣等高噪环节加装隔音罩与缓冲垫,减少声波扩散强度。施工现场应设置声屏障或移动式隔声设施,对临近敏感点进行有效遮挡,降低直接噪声影响。合理安排施工时段,严格限制夜间作业,并通过施工计划公示机制提前向周边居民通报噪声影响区间与时段。在噪声源头布设噪声感应装置,建立实时监测与报警机制,实现超标响应与责任追溯机制闭环管理。结合绿色隔音墙体与临建布局优化,将工艺优化与空间防护协同实施,构建兼顾效率与环境友好的施工声环境体系。
(三)生态植被保护与生境修复策略的实践应用
在市政工程穿越绿地、公园、河岸等区域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尤为重要。项目规划阶段应全面调查原有植物种类、土壤状况与生物栖息环境,制定原址保护、迁移栽植与补植修复的综合策略。施工过程中,对保留树木应设立围挡与支撑装置,避免机械碾压与根系扰动。在地下管网施工中采取非开挖或定向钻进技术,减少对地表植被系统的破坏范围。对受扰区域及时开展土地整理与植被恢复,引进本地物种进行生态重建,保障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对于有水体的施工区域,要严格控制排水口布设位置与出水水质,防止水生植被群落退化。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同步开展生态评估,建立生态修复档案与后续监测计划,实现建设与环境协同共生目标。
(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管理机制
建筑垃圾在市政工程施工中产量大、种类杂、处理难度高,其资源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施工绿色指数。在垃圾处理制度方面,应建立分类投放、统一收集与定向处置的管理路径,对拆除废料、混凝土碎渣、废金属、木材等实行分区域堆放与编号登记。设立建筑垃圾暂存点与中转站,明确收运周期与清运单位职责,防止垃圾滞留污染现场环境。引入移动破碎与筛分设备,对混凝土与砖石废料进行现场破碎加工,作为再生骨料用于场区临时道路、边坡回填等工序,降低弃料运输与新料采购双重成本。对金属与可回收构件实行定向回收交售,提升资源回收率。建筑垃圾处理信息应接入绿色施工平台,实现统计上报与过程监管的统一管理,提高全流程环保控制水平,形成闭环式建筑垃圾资源利用机制。
结束语:市政公用工程的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不仅是工程管理水平的体现,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节能、低耗、环保、高效的施工体系,实现全过程资源优化与生态友好目标,为城市建设注入绿色发展动能。未来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机制优化,助力绿色市政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高志强.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J].建筑科学,2023,43(02):59-64.
[2]李旭东.城市公用工程施工中环保技术的集成应用[J].市政技术,2023,43(03):73-78.
[3]郑浩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市政工程中的实践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3,43(05):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