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王维伦
重庆铭元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复杂多样,安全管理作为控制事故发生的核心手段,必须贯穿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本文结合建筑施工实际,分析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系统探讨风险识别、过程控制和应急响应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措施,梳理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应用路径,提出全面可行的风险防控策略,旨在为建筑施工领域的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防控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构成与存在问题
(一)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与制度要求
建筑施工阶段涉及人员密集、设备集中、高空作业频繁,安全管理需聚焦人员管理、设备运维、施工组织与环境控制四大方面。管理措施包括岗位责任制落实、安全技术交底执行、危险源动态识别及日常巡视检查机制完善。各类作业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如脚手架搭设、起重机械作业及高处作业操作规程,确保制度执行不走过场。具体实施中需以作业前培训为基础,强化施工单位与班组长的责任落实,同时配备专职安全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推动安全制度真正落实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个岗位与环节,确保施工活动在可控、合规、安全状态下运行。
(二)施工企业在风险认知与应对机制上的缺陷分析
部分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仍存在重进度轻风险、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存在被动响应、盲区防控与责任不清的情况。管理层对施工安全风险的认识多停留在合规要求层面,缺乏深入分析各类施工工序中潜在事故诱因的意识与能力,对施工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强。应对措施多依赖事故发生后的被动处理与经验教训的反复积累,缺少系统性的预警机制与应急预案演练体系。在管理方式上普遍存在信息割裂、数据缺失、反馈滞后等问题,使得安全风险控制呈现滞后性和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三)施工现场典型风险类型与成因的系统归类
施工现场常见风险类型主要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事故、火灾爆炸、塌方坍塌等,成因往往涉及人员违章操作、设备维护不当、作业环境不良与组织管理失控。高处作业中防护设施不到位、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系挂安全带是坠落事故多发原因;机械设备未定期保养与操作失误易造成人员夹伤或撞击;临时用电不规范、配电箱接地失效常引发触电事件;现场明火管理不严及危险品存放不规范则是火灾隐患根源。系统分析这些风险成因需从技术、管理、制度与行为四个维度入手,识别事故发生的多重链条,建立系统化的风险分级、控制与反馈机制,才能有效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防控路径与优化策略
(一)全过程风险识别机制构建与动态管理路径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源随工序变化而动态演变,建立全过程风险识别机制是确保安全管控前移的基础环节。该机制应以施工组织设计为基础,结合施工进度与技术交底内容,分阶段、分区域、分专业开展风险清单编制与等级评估工作。每一工序开始前,由安全管理人员与施工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识别,明确人员、设备、环境、工艺等潜在危险因素。识别结果需以图表形式在现场显著位置展示,同时纳入施工日志与现场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实时更新与过程追踪。动态管理路径应设有风险调整机制,根据突发事件或环境条件变化及时修改风险等级与控制措施,形成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反馈的闭环结构,使管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防范转变,有效提升安全管控的预见性与系统性。
(二)信息化手段在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中的实效应用
信息化工具已逐步成为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效率与透明度的重要抓手,其在管理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涵盖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预警响应与绩效考核等多个层面。施工现场可部署环境监测传感器、摄像监控与人员定位系统,采集温湿度、粉尘浓度、噪音级别及人员分布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传输至管理终端,便于项目管理层进行远程掌控与动态调整。管理平台应具备危险源数据库、隐患治理流程模块与事故案例推演系统,辅助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决策与方案优化。在制度执行层面,结合移动端应用软件,实现施工人员安全教育打卡、作业许可电子签批及检查巡查电子记录归档,强化安全管理的过程留痕与责任可追溯性,为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三)作业人员安全素养提升与行为干预策略落实
作业人员安全素养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与风险防控的实际成效。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应采取制度约束与文化引导相结合的策略,针对不同工种制定分层分类的安全教育方案,包括进场培训、岗位技术交底、专项作业指导与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确保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规范与防护要点。施工企业需在班组管理中设立安全行为观察机制,由专职安全员对作业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形成行为风险档案,及时实施纠正与教育。对于存在高频违章倾向的作业人员应安排心理疏导与定期培训,纠正其侥幸心理与经验主义操作倾向。行为干预策略还应在施工现场通过可视化管理手段强化安全氛围营造,如设置行为红黄牌制度、典型事例展示墙及班组安全积分考核,推动员工形成“我要安全”的内生动机,从而构建以人为本、制度保障、文化引领的作业行为安全体系。
(四)应急响应预案体系构建与协同联动机制完善
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处置难度大的特点,建立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应急响应预案体系是防止小隐患演变为大事故的关键。应急体系构建需覆盖火灾、坠落、塌方、触电、机械伤害等典型事故类型,设立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与多层级联动响应机制。预案内容应明确事故报告流程、响应等级划分、现场初期控制手段、人员疏散路径、医疗救助对接与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响应与资源调配。应急体系还应定期组织全员演练与情景推演,检验方案的实用性与人员的操作熟练度,提升各层级工作人员在压力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协同机制方面,应与属地应急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消防力量建立常态沟通机制与应急联络通道,确保资源调动高效、专业力量就位及时,从而实现施工项目与外部资源的有效协同,共同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反应快速的施工现场应急保障系统。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是保障工程质量、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基础。通过构建风险识别机制、引入信息化管理工具、强化作业人员行为管控与完善应急响应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各类施工安全隐患。安全管理不应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应融入到施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与操作细节,形成横向协同、纵向到底的闭环式管理体系,推动建筑施工安全水平迈向系统化、智慧化与规范化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要点与策略探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43(02):112-115.
[2]李志刚.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