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应用

作者

龚燚

重庆市龙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其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投资控制、资源配置与成本效益的实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BIM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造价管理模式正面临深刻转型。本文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入手,系统分析工程造价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核心路径,探讨信息技术在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结算审核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工程造价行业高效化、精准化、透明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应用

一、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基础与阶段特征

(一)信息系统平台支撑能力对数据集成效率的决定作用

工程造价管理涉及项目立项、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投标控制价、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与竣工结算等多个环节,传统操作模式下存在数据割裂、信息延迟与多次录入等问题。随着信息化平台的推广,集设计、造价、采购与监理为一体的一体化系统成为造价管理数据集成的重要支撑。平台采用统一数据库结构与标准化编码规则,实现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自动调用,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与数据一致性。系统基于权限分级控制与流程节点设置,推动管理信息在组织内部与外部协同单位之间快速传递,提升整体工程造价流程的响应速度与协调能力。

(二)数据标准化体系构建对造价业务规则统一的支撑作用

在信息化平台使用过程中,不同项目、行业与区域间存在清单编码、费用科目、计量计价标准的差异,造成数据结构不兼容、接口不统一等问题。为推动信息化系统全面落地,需建立覆盖工程量清单、定额数据、资源库与价格指数等内容的数据标准体系。标准化体系应基于统一编码规则与数据格式规范,结合国标、行标与地方定额进行数据映射与结构优化,实现工程造价数据信息在平台中的横向对比与纵向追踪。标准数据应通过动态更新机制与权威发布平台进行维护,使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始终保持与政策口径一致,为造价管理提供合法合规、口径一致的判断依据。

(三)数字化建模能力对预算编制精度的提升推动效果

信息化环境下的工程造价管理逐步由表格式核算向模型驱动预测转变,BIM等三维模型技术的引入为工程量自动提取与预算数据精细划分提供技术基础。造价人员通过建模平台构建三维构件模型并附加材料属性、工程量参数与计价编码,可实现从模型到清单的自动转换,显著提升预算编制效率与准确率。系统内的工程量与构件属性保持动态关联,当设计方案调整时可自动联动预算变更,减少因图纸变更带来的造价数据滞后问题。通过模型驱动的预算编制方式,可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全过程动态控制,为造价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二、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集成应用与发展趋势

(一)基于BIM数据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构建路径

BIM模型以其构件级、参数化和可视化的特征,为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载体。基于BIM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模型与造价数据的深度融合,实现从概算、预算、清单到结算全过程的信息贯通。在项目初期,造价人员可结合BIM模型中体量信息与标准定额数据库,快速完成方案经济性对比与投资估算;在设计深化阶段,系统可依据构件参数实时提取工程量数据并生成预算文件,避免人工统计误差与数据脱节;在施工阶段,BIM模型与进度计划集成后可实现按工程节点分期分析费用支出,实现过程成本控制与预警机制;在结算阶段,系统支持现场变更与签证信息与模型同步更新,自动生成对比分析报告,提升竣工结算数据的可追溯性与规范性。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以模型为核心、数据为驱动、平台为载体,推动造价管理从静态报表向动态预测转型,提升管理精准度与响应速度。

(二)大数据驱动下的成本预测与价格趋势分析机制

工程造价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对大量历史数据的收集与深度分析,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为成本预测与趋势研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平台通过集成不同行业、区域与项目类型下的历史造价数据,构建标准化价格数据库与构件造价模型库,对材料单价、人工费用、机械租赁等资源价格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与区域分布对比。在预算编制与合同谈判中,系统可自动匹配历史相似项目成本构成,提供参考单价与组合清单,提升预算预测的合理性。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的成本预测模型,可根据项目位置、规模、功能与结构形式等参数自动输出参考造价区间,辅助投资方进行项目可行性判断与资金规划。同时,平台支持市场波动预警功能,当关键材料或人力价格波动超出阈值范围时可自动推送提醒,为项目调价与风险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三)智能审计平台在工程结算阶段的自动核查效能

结算审核作为造价管理的关键终点,其准确性与时效性对工程资金结算与审计合规具有重要影响。信息化条件下,智能审计平台通过系统集成与数据规则设定,可实现对工程量清单、合同条款、签证文件与支付记录的自动识别与交叉验证。在审计前期,平台可从施工日志、影像记录与BIM模型中提取对应构件施工节点与状态,判断变更记录是否真实有效;在审核中,系统通过逻辑算法识别重复计价、超额支付与清单遗漏等风险项,自动生成异常对比报告并标注问题位置;在审计后期,系统形成可追溯的审计链条,包括数据来源、审核意见与责任人签字信息,保障全过程透明管理。智能审计平台不仅提升审核效率与合规性,还可将审计结果反馈至预算与合同模块,优化下一轮造价控制策略,实现审计功能与造价管理之间的闭环联动。

(四)云平台协同体系下的多方信息交互与流程集成机制

传统造价管理因部门分散、文档线下流转、数据更新延迟等问题,难以实现项目参与方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基于云平台的协同体系通过统一数据入口与权限管理机制,为业主、造价咨询、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提供在线操作界面,支持多角色同步处理、分阶段审批与版本控制。在预算编制阶段,造价人员可在线提交测算成果,由设计单位补充构造逻辑,形成图模清单联动机制;在过程控制阶段,现场工程师通过移动端上传变更签证与进度节点信息,系统自动关联至造价管理模块形成阶段成本报告;在结算审核阶段,审计单位可在平台上查看源数据、比对历史记录与查阅模型节点,避免重复沟通与文档流转效率低下。云协同机制推动各参与方信息在平台中集成、同步与共享,提升项目全过程管理效率与业务透明度,为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奠定平台化基础。

结束语: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是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路径,融合BIM、大数据与智能审计等数字技术,可构建贯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链条与协同机制。通过系统建模、数据标准化、平台协同与智能分析的综合应用,工程造价管理将实现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由线下管理向平台集成的转型升级。未来应持续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与平台能力拓展,提升工程造价行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与价值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路径与实践探索[J].建筑经济,2023,43(02):85-89.

[2]王珊.数字技术在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21(03):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