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模块化建造成本控制与效益分析
李建国 轩立宗
启东惠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000
摘要:模块化建造是海工装备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正成为海洋工程项目降本增效的重要技术路径。它通过分段制造、集中集成、统一调度等手段来改良施工资源的调配状况,进而缩减建造时长,改进施工效能。本文从模块化建造成本构成特点入手,全面剖析影响成本的主要环节及其控制策略,联系典型效益案例,探究其在工程实际中的经济价值和执行成果,给出改良途径,给海工装备产业给予可行的管理意见。
关键词:模块化建造;成本控制;海工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具备结构繁杂,制造时日久长,作业环境特殊的特征。传统的建造形式很难符合当下效率与费用双重需求。模块化建造技术由于具有标准化,集成化的优势,在海工建造领域得到了普及应用。它对生产组织形式,成本把控体系以及资源调配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和管理系统,促使海工装备产业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本文着重于模块化建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核心问题,仔细剖析其效益表现和改进途径。
一、海工装备模块化建造的成本控制基础分析
(一) 模块划分与建造组织方式显著影响成本
模块化建造的第一步便是模块划分,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后续工艺流程是否清晰,建造效率的高低。而科学的划分方式能减少各道工序之间的干扰,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场地空间,使多个模块可并行工作,从而提高利用率。在建造组织上,模块化建造注重集中预制、装配一体的组织思路,能有效减少现场施工的复杂程度,避免交叉作业造成的施工干扰。在实际建造中,不合理的模块划分会导致运输难、接口多、协调成本高,从而影响建造节奏和预算执行。
(二) 结构复杂性与精度要求影响成本敏感度范围
海工装备存在很强的非标化特征,各类模块对于材料选取,加工精准度以及品质把控的需求各有不同。结构越繁杂,建造精度控制难度就越大,相应的在加工,检测,装配等方面所需资源也更多。以动力模块,电控模块和深水作业平台的核心构件为例,这些常常包含多种工艺的集成,对加工误差的容忍度几乎为零,要经过多次试装和过程纠偏才能完成,这会带来很多时间与成本方面的压力。如果采用统一的流程管理,不分复杂程度,很可能会导致关键部件的质量不达标,甚至出现返工的情况。
(三) 物流调度与模块对接易导致成本偏差
模块化建造的运输及对接部分,常常被忽略成为成本风险的关键源头。因为模块往往体积较大,结构较重,对物流线路,吊装器械以及场地布置均存有严格要求。如果调度不当就容易引发等待时延,资源闲置,从而抬高整个项目的总成本。在模块对接时期,由于模块预制环节存在装配误差,结构偏离等状况,如果没有统一的接口规范并施加严格的检测流程,很容易产生装配麻烦,反复加固之类的情形,既拖慢施工进度又致使人工,材料反复投入。
二、海工装备模块化建造的成本效益提升路径
(一) 数字建造平台下成本控制流程的集成机制
海工项目建设周期长、 施工环节多,成本构成复杂。传统的依靠线下报表,人工核算的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应对实时决策,高效管控的要求。数字建造平台把各个业务系统整合到一个数据底座上,做到从设计,采购,施工到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给成本控制给予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实际应用当中,BIM平台可以同ERP,MES这些系统对接,达成图纸和成本的双向联动。这样,一项设计上的改变就能自动反应到材料清单,采购计划和成本预算当中。 在某个自升式平台建造期间,项目团队创建起一个集成数字平台,用于即时对比材料消耗与进度完成度,精确找出预算超支之处,进而立刻修正采购计划,从而防止出现物资多余和仓储费用飞涨的情况。另一个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项目,则凭借将成本指标和生产效率数据联系起来做建模,事先察觉到人工投入波动给总体成本带来的影响,制订出恰当的人员调配计划,保证项目成本始终处在预控范围之内,做到资源的最佳安排并提升投资回报率。
(二) 模块构型与工艺优化的标准化设计策略
标准化是提高模块建造速度、减少建造费用的关键思想。统一设计标准和构型模板可以缩短设计时间,也可以减少非标加工带来的材料浪费和工艺不确定性。在标准化设计推进过程中,应该形成企业级别的模块化标准库,确定常用的构件接口,尺寸以及布设逻辑,增强模块之间的互换性和组合性。比如在某系列多用途平台建造时,形成标准化结构体系,使得很多项目能够共享主甲板模块和动力舱体构型,大量减少重复设计和制造的工作量。 在工艺优化上,通过标准化预埋件、集成式舱室、统一电缆路径设计,实现模块内部预制率提高,减少现场施工调整。另一个FPSO项目将生活楼、控制室模块统一设计为可移植模块,通过设计的通用性实现模块间跨项目复用,使整体施工时间和人工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为企业创造持续化节本的管理模式。
(三) 基于资源计划协同的施工成本调度模式
资源协调能力是决定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完成的关键。传统的资源调度模式大多属于线性规划,难以应对多模块、多节点交叉作业下的复杂资源分配需求。要创建资源计划协同机制就要依靠数字排产系统,把工程计划,物流信息,劳动力需求以及设备使用频率全部纳入统一平台,开展动态排程和时序分析,做到精准配置和节拍控制。海底管汇模块建造期间,管理团队采用项目级资源池,按照模块加工节奏指定“作业负荷窗口”,让物资供应和人员投入随着进度动态改变,防止出现资源浪费。 另一个桩腿式平台工程里,施工单位通过创建资源共享机制,做到不同模块之间的设备轮换以及劳务团队相互补充,从而改善施工的灵活程度。这种机制既缩减了设备采购和人工冗余方面的开支,又优化了作业面的利用效率,规避了由于资源缺乏而造成的计划中断现象,形成起一种多模块协同作业的成本控制新局势。
(四) 基于绩效反馈的成本控制优化路径
科学的绩效反馈机制是项目成本持续优化的保障。在模块化建造过程中,要依照项目的推进状况和成本执行情况来设立阶段性的绩效评价节点,采取目标管理和动态调整策略。绩效考核的内容应该包含预算偏差率,材料利用率,人工效率以及返工率等关键指标,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跟踪来达成管理闭环。某个深海平台建设项目当中,企业创建起模块单元KPI体系,针对不同的模块责任团队展开定期的成本表现评定,把评定成果融入到绩效奖励机制之中,促使项目团队积极地去改良工艺和材料应用方案,渐渐培育出一种成本意识推动下的内生管理文化。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显示,项目部凭借施工日志同财务报表对比,按照出现的偏差给予纠正意见,再结合专家评判制订改进模板,做到既提升施工效率又填补管理漏洞。
三、结束语
海工装备模块化建造有着高效率,强组织力和可复制性,这是未来海洋工程发展的主流方向。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既要有设计阶段的标准化和前瞻性,也要有建造过程中的协同调度和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多维度集成和全流程闭环机制的形成,模块化建造的成本控制能力会持续改进,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工程交付能力。将来要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建造的大趋势之下不断加深模块化成本控制体系,促使海工装备产业迈向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胡丹红.海洋平台模块化建造成本优化模型研究[J].中国造船,2021,62(03):123-130.
[2]刘梦烨.模块化建造在海工装备中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J].海洋工程,2022,40(02):89-95.
[3]汪忠.海工装备模块化建造的效益评估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1,35(04):118-125.
[4]赵新强.模块化建造在海洋风电中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海洋平台,2022,37(05):67-73.
[5]林剑锋.海工装备模块化建造的风险成本量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07):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