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中的实践探索
江丽芳
厦门市蔡塘学校 361001
一、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初中英语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语言知识传授向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深刻转型,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三个学段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和发展阅读素养”,并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环境、资源和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当前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阅读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往往难以坚持完成一整本书的阅读,使得阅读变得浅显而碎片化。这种阅读现状促使我们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策略。《课标》中亦提倡“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1],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此,跨学科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途径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立体的学习体验。本研究选择莎士比亚的经典文学作品《威尼斯商人》作为实践探索的素材,旨在深入探索跨学科视域下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这部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能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通过这一研究,笔者期望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批判性思维理论,旨在通过《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在此理论指导下,笔者鼓励学生在年级阅读互动栏目中提出问题,并由同伴、家长及多学科教师共同解答。这一多维互动平台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进而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样性,促使笔者设计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及台词分析在内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和人际智能。批判性思维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评估和构建论点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书中的角色动机、社会背景和道德困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理论共同支撑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旨在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路径
“内容梳理是整本书阅读推进的基础工作;话题探讨是整本书阅读深入的路径;任务驱动是整本书阅读的持久性动力。跨学科视角为整本书阅读扩展空间。”[2] 受这些见解的启发,笔者拟将《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梳理、话题探讨和任务驱动环节与跨学科视角紧密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内容梳理与跨学科整合
针对本校六七年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在引导他们阅读《威尼斯商人》时,笔者设计了一套阅读指南材料包,以辅助学生理解和梳理书籍内容。该材料包包括:一段15 分钟的全英文动画视频,概述核心情节;张人物关系漫画图,帮助学生记忆角色;一幅展现故事发展的思维导图;以及对16 世纪威尼斯社会历史背景的详细说明。这些材料旨在通过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与信息老师合作,学生制作了动画视频,概述书中的关键情节。为解决学生对外国名字记忆的难题,笔者引导热爱绘画的学生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一幅书中人物关系的漫画思维导图。语文老师则引导学生将故事、关键事件和转折点划分为几个主要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情节发展。历史老师详细介绍了威尼斯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快融入故事情境。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辅助材料,笔者期望学生在阅读《威尼斯商人》时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并享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话题探讨与跨学科思维
随着学生对《威尼斯商人》背景的深入了解,笔者引导学生进入话题探讨阶段,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围绕剧中的关键话题进行讨论,如公平与正义、爱情与友谊、贪婪与慈善等。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涉及文学分析,还引入了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观点。例如,在探讨夏洛克的角色时,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动机,从经济学角度讨论借贷行为的影响。这种多角度的探讨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任务驱动与跨学科实践
在《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阶段性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深入思考。在阅读的“启航与探索期”,学生通过互动解答环节在年级学习园地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这一阶段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入文本。随着阅读进入“深入与应用期”,学生参与模拟法庭辩论 PK 赛,扮演剧中角色并结合多学科知识准备辩词,这一阶段旨在深化学生的理解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运用和文化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内容梳理、话题探讨与任务驱动三个环节与跨学科视角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跨学科知识融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跨学科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环境中的应用实践
(一)知识奠基
在引领学生踏入《威尼斯商人》的文学世界之前,笔者特意为全年级学生筹划一节导读课。在课上,笔者详细解读了剧本的历史背景与莎士比亚的生平轶事,深入剖析剧中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剧情的跌宕起伏。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挑选了剧中的标志性台词,如夏洛克的口头禅“a deal is a deal, a promise is a promise”,这句台词最终在法庭上成为鲍西亚反击夏洛克的利器。笔者引导学生探讨这些台词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语言分析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风格的感受,也点燃他们对英语表达深层魅力的热情。此外,笔者利用《威尼斯商人》的剧照,以视觉艺术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剧中场景,极大地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为更多学生能够带着兴趣深入阅读做好铺垫。
(二)思维碰撞
在《威尼斯商人》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三个阅读阶段,旨在促进学生、教师及家长之间围绕此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维碰撞。首先进入“启航阅读”阶段。在这一阶段,笔者在学习园地栏目中特别设立一个分栏目,鼓励学生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记录下来,并发表在该栏目中。起初,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较为基础,例如:“为什么安东尼奥愿意为巴萨尼奥冒险向夏洛克借钱?”和“夏洛克要求的‘一磅肉’在法律上是否合理?”这些问题激发了初步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随后,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进入“多元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开始提出涉及伦理和道德的更广泛问题,例如,他们探讨“夏洛克的角色是否反映了当时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刻画是否公正?”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邀请道法老师通过微讲座解答剧中法律争议问题,邀请心理老师通过微讲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剧中的伦理问题,而历史老师则在导读课的基础上通过录制视频提供更深层次的分析,拓展学生对威尼斯经济地位和犹太人社会背景的理解。随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吸引,开始加入阅读的行列中,思维的火花在师生间不断碰撞。最后,在“跨界共读”阶段,学生的提问更加深入,涉及的学科也更加广泛。例如,学生提出关于性别角色的问题:“鲍西亚在剧中扮演律师的角色是否反映了当时对女性角色的特定看法?”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能否成为律师?”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文学分析,还关联到历史和性别研究。在这一阶段,一位律师家长通过录制视频,不仅讲解了剧中合同法的问题,还讨论了鲍西亚的角色如何挑战当时的性别规范,以及她的智慧和策略如何超越时代的限制。此外,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家长通过年级的课间广播,为学生讲解利息的计算方式及高利贷的暴利行为,让学生对当时的金融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讨论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还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深入交流,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最终,几乎全年段的学生在课间一有空就会拿出《威尼斯商人》进行阅读,这与之前整本书阅读难以推行的情况相比,无疑是一个显著的进步。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生从初步的好奇走向深入的探索,实现了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并且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对文学、历史、法律和心理等学科的兴趣,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演绎
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基于所学语言,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跨学科知识,并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性实践和运用,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巩固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目的。[3]《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议题特别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为此,笔者组织了50 个积极参与阅读的学生家庭实地访问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职业,深化对剧中法律和道德议题的理解。在事务所中,学生们被律师办公室内丰富的藏书所震撼,律师们在书海中迅速定位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阅读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专业律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辩论和校园纠纷案件审判,进一步加深了对法律程序和社会秩序的认识。模拟法庭环节结束后,律师们与学生就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激发了学生对法律职业的浓厚兴趣。律师们强调,成为律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坚定的正义感。家长们普遍认为这次活动极具价值,对于热爱阅读的孩子来说,这是对他们积极阅读的一次具体回报,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这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教育体验。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四)成效评估
在评估《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递进式的评估方法。首先,通过问卷星平台设置的100 个与书籍内容相关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基本理解程度,其中90 分及以上视为闯关成功,这是评估的基础层面。其次,组织支持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辩论赛,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深层理解能力,提升了评估的难度。接着,在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中,特别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台词记忆能力,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估,这不仅考验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深他们对法律程序的理解。最后,将学生对《威尼斯商人》剧中结局的自我把控能力纳入评估,考察他们如何根据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现代价值观,创造性地处理和呈现故事结局。在模拟法庭审判中,学生们通过现代思维的视角,对剧中法庭上的场景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有的审判中夏洛克赢了,有的审判安东尼奥赢了,还有一些甚至认为鲍西亚假扮律师的行为在现代法律中是不合理的,在审判过程中被识破。这种评估方法挑战学生的创新和自我表达能力,是评估的最高层次。这些综合评估方法不仅帮助笔者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还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反馈。
(五)反思深化
跨学科整本书阅读项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威尼斯商人》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此方法不仅吸引了更多学生参与整本书阅读, 也为未来 施路径。尽管取得了积极成果,笔者也发现了若干改进空间:导读课的设 拟法庭的观看体验应拓展至线上,以覆盖更广的受众;学习园地的互动 报形式加 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度。此外,未来计划更充分地整合学生家长和各学科老师的资源,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这些反思将指导笔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在本次研究的探索中,笔者见证了跨学科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感受到了其在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通过《威尼斯商人》整本书阅读项目,笔者引导学生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深入探索了知识的海洋。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准备生活,而是生活的本身”也得到了印证,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学习,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阅读准备中,笔者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在拓展中,笔者帮助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在评估中,笔者检验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案例分析与反思中,笔者与学生一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跨学科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思维。综合探索所得,笔者认识到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中文学价值的显现、合作探究中知识内涵的挖掘以及实践应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经验将持续启发笔者未来的教学,稳步推进教育实践。笔者坚信,每次教学实践都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周益民2021.整本书阅读:基本问题与实践探索[J].语文建设,(2):4-7.
[3] 王 蔷,刘诗雨.2023.指向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位、内涵、理念、目标、要求及价值[J].教学月刊·中学版,(7/8):3-10.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4 年开放课题《跨学科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活动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 KCA202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