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设计方案

作者

滕震 张然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本文针对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斜轴式两自由度的新型结构,旨在提升焊接效率、扩展应用场景并满足工业用途需求。研究中综合考虑了焊接速度、关节数量和额定负载等基本参数,设计手腕部能承受的最大质量为20kg,并具备±180°的两自由度活动范围。为驱动系统选用了交流伺服电机,利用其体积小、响应快、效率高、精度高的特点,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手腕结构设计和传动方案,以确保最终设计的机器人手腕在性能和适用性上达到最优。

关键词: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设计;两自由度;传动方案;性能最优

一、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提高焊接效率、保证焊接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比较了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手腕的优缺点,利用最优化处理,设计出一种斜轴式两自由度的机器人手腕。该设计使得焊接机器人手腕机身轻巧,在保证各种作业姿态的同时,减少焊枪移动,由此可拓展焊接机器人手腕的应用场景,适用于各种工业用途。

二、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设计

(一)手腕结构设计原则

在设计自动焊接机器人的手腕结构时,必须综合考虑灵活性、稳定性、轻量化、定位精度以及热管理等因素。手腕结构的成功设计依赖于精确的关节设计、合适的材料选择、高效的电气和机械集成、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及便于维护的构造。通过精细规划和遵循这些设计规则,可以打造出既能适应复杂焊接任务需求,又具备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

(二)常见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

焊接机器人的手腕结构是机器人手臂的关键部分,它直接影响焊接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目前,常见的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两自由度手腕:具备两个运动轴,通常为旋转和倾斜,允许焊接枪在水平面内进行基本的调整,适用于简单的焊接操作,如直缝焊接或小范围曲面焊接,提供有限的灵活性。

2.三自由度手腕:包含三个运动轴,通常为旋转、倾斜和第三轴旋转,允许焊接枪在三维空间内进行更复杂的定位,适用于需要多角度焊接的场合,提供中等水平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四自由度手腕:拥有三个基本的旋转轴,加上一个额外的俯仰轴,使得焊接枪能够更复杂的空间运动,适合于要求更高精度和更大灵活性的焊接任务,如汽车车身部件的焊接。

(三)结构方案设计要求

腕关节,这个精密而复杂的结构,由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下尺桡关节以及腕掌关节共同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让我们的手腕能够进行背伸、屈腕以及前臂的旋转。

在深入剖析人类腕关节的运动特性后,我们发现它拥有三个自由度,这三个自由度对于人类完成各种手工劳动任务至关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将目光转向机器人技术,特别是在机器人灵活性这一关键性能指标上。灵活性指的是,机器人的末端参考点——通常为手腕坐标系的原点——在工作空间内某一点时,末端工具所能采取的不同姿态的数量。而在机器人手腕的机械结构中,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灵活度的上限。

然而,传统三自由度手腕的驱动方式往往依赖于三个驱动源的配合,这样的设计使得机构复杂且灵活性受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要求:手腕具有两个自由度,驱动源的数量也是两个;额定负载(包括末端执行器)控制在20kg以内;同时,总重量也需控制在150kg以下。

(四)手腕驱动系统的选择

手腕常见的驱动方式有三种,气压型驱动,液压型驱动,电气型驱动,其中电机驱动是最常用的驱动方式。电机驱动以其高效、精确和灵活的特性,成为自动化焊接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它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确保焊接过程中的精准控制,同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适应复杂的焊接轨迹和程序。所以在本文的设计中选择了交流伺服电机作为驱动器,因为它具有体积小、快速动态响应、高运行效率、高精度控制等优点。

(五)结构强度与刚度分析

对手腕结构进行强度与刚度分析,以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满足设计要求。

1.手腕结构材料选择

锥齿轮的材料采用45号钢,齿面硬度为250~280HBS。蜗杆材料采用45号钢,表面淬火硬度为45~50HRC,表面粗糙度。

蜗轮材料选用铸造锡青铜(ZCuSn10Pb1),通常,涡轮材料还可以采用铸造铝青铜和铸铁,但是,锡青铜耐磨性最好,价格也最高,一般用于滑动速度的重要传动。为了防止变形,需要对蜗轮进行时效处理,表面硬度为150~220HRC,表面粗糙度。经过计算以上材料的选择能够满足手腕结构强度与钢度要求。

2.弯曲疲劳强度分析

(1)圆柱蜗杆传动的承载能力计算主要包括: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蜗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蜗杆轴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

经过计算得出,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的校核公式为:

由于蜗轮材料选用铸造锡青铜(ZCuSn10Pb1),且蜗杆螺旋面的硬度大于45HRC,涡轮铸造方法采用金属模铸造,最后经过查表计算得知涡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是足够的。

(2)蜗轮轮齿的形状复杂,因而要精确计算齿根的弯曲应力是困难的,所以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带有很大的条件性。通常是把蜗轮近似当作圆柱斜齿轮,仿照其弯曲强度计算公式,经过变换整理后可得到蜗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的校核公式为:

蜗轮轮齿的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满足要求,是安全的。

通过以上分析,验证手腕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三、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方案比较和确定

(一)手腕结构方案一

如图3.1所示是方案1,在这个方案中,手腕的两个自由度分别是一个绕手臂的转动和一个摆动。

两个交流伺服电机固定在手腕最上面的平板上,电机轴竖直向下。

转动自由度的传动路线:右边的电机通过两个相同的锥齿轮将动力传递到蜗轮蜗杆处,实现减速功能,而蜗轮和手腕的下半部分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因此蜗轮便带动手腕的下半部分进行360°的转动。

摆动自由度的传动路线:左边的电机通过四个相同的锥齿轮将动力传递到竖直轴,竖直轴和蜗轮之间可以相对转动,竖直轴下端的小锥齿轮和一个大锥齿轮啮合,实现一级减速,此时动力传递到水平轴,接着,再通过两个相同的锥齿轮,动力传递到了第二个竖直轴上,第二个竖直轴末端是一对准双曲面齿轮,它可以改变传动路线并实现减速功能,而手腕的摆动体和准双曲面齿轮固定连接在一起,这样,最终实现了手腕摆动的功能。

此方案中用到了准双曲面齿轮,它的特点是:比曲线齿锥齿轮传动更平稳,利用偏置距增大小齿轮直径,因而可以增加小轮刚性,实现两端支撑,沿齿长方向有滑动,传动效率比直齿锥齿轮低,需用准双曲面齿轮油。它的传动比可达50~100。

(二)手腕结构方案二

方案2和方案1类似,但是也有改进之处。

在方案1中,两个自由度的运动之间是耦合的:在手腕进行摆动时,手腕的摆动机构对于手腕的转动机构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在手腕进行转动的时候,手腕的转动便会引起手腕摆动机构的运动,即产生了诱导运动。诱导运动的产生会增加手腕运动控制的难度,因此要尽量避免。

而在方案2中,引入了一个周转轮系和一个制动器,从而避免了诱导运动的产生。如图3.2所示,当手腕进行摆动时,制动器将太阳轮固定,此时的周转轮系是行星轮系,传动和方案1基本相同;当手腕进行转动时,制动器松开太阳轮,此时的周转轮系是差动轮系,即太阳轮和行星轮均是自由的,手腕的转动便不会引起摆动机构的运动。

(三)手腕结构方案三

方案三提出了一种相对少见的传动方式。电机依然是固定在手腕的上板上的,但是,手腕的连个自由度的转动轴线之间的夹角是45°。在方案3中,转动自由度的传动路线:从右边的电机始,经过两个相同的锥齿轮,将动力传递到蜗杆上,通过下面的蜗轮带动手腕的下半部分实现360°的转动,同时实现了减速;摆动自由度的传动路线:从左边的电机始,经过两个完全相同的锥齿轮,将动力传递到上面的蜗轮蜗杆机构,实现减速,竖直轴通过下端的两个完全相同的分度圆锥角为135°的锥齿轮,将动力传递到斜轴上,实现斜轴的360°转动。

这种传动方案的优点是,当手腕在只进行绕竖直轴的转动,而斜轴不转动时,此时如果末端执行器的末端正好位于竖直轴线上,那么竖直轴的转动便只会改变末端的姿态,而不会改变末端的位置,这在某些场合下,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四)手腕结构方案四

方案4和方案3的唯一区别就是将末端的轴改成了竖直形式的,这是因为在方案3中,无法让末端的轴处于竖直姿态。

(五)手腕结构方案五

如图3.2所示方案5中,上箱体部分和方案3、方案4是相同的,下半部分做了改动。在方案5中,竖直轴线、斜轴线以及“刀具”的“刀尖”相交于一点,这样,手腕的转动和摆动便只会改变“刀尖”的姿态,而不会改变“刀尖”的位置,“刀尖”的位置是通过机器人的大臂、小臂等机构实现的,即手腕只起改变姿态的作用。

四、手腕结构方案的确定

以上提出了5种手腕的传动方案,方案1和方案2是垂直轴传动方案,方案3、方案4和方案5是斜轴传动方案。本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在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使其姿态变化尽量多。显然,方案1和方案2的传动机构相对简单,运动范围大,但是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变化太大,不符合要求;而方案3、方案4和方案5,只有方案5能够保证末端执行器的位置不变,只是姿态发生改变。

因此,本文设计的手腕结构设计采用的是方案5。

五、结论

本文深入研究了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的设计,旨在提升焊接效率和扩展应用场景。通过分析不同手腕结构方案的优缺点,本文提出并优化了一种斜轴式两自由度的机器人手腕设计方案。该设计综合考虑了灵活性、稳定性、轻量化、定位精度和热管理等因素,采用了交流伺服电机驱动,以确保高效、精确和灵活的焊接操作。经过强度和刚度分析,证明了手腕结构的合理性和。在比较了五种不同的手腕结构方案后,本文确定方案5为最佳选择,因为它能够在保持末端执行器位置不变的同时,实现姿态的多样化变化,满足复杂焊接任务的需求。这一设计对于推动工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工业焊接领域的主流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华,李强,王继伟. 工业机器人手臂结构设计[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9,6(2):1-10.

[2] 陈立,刘洪涛,蔡敏,等. 基于PLC的钢筋笼自动焊接机器人研制[J]. 铁道建筑技术,2023(8):45-50.[3] 刘伟,张鑫,赵宇,等. 基于路径规划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设计与仿真[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4(1):20-24.

[4] 孙景华,李晓波,陈晨,等. 工业机器人手腕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J]. 机械设计与研究,2017,34(2):72-76.

[5] 周涛,李志刚,刘军,等. 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传动系统设计[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10(1):27-30.

[6] 王刚,张强,陈辉,等. 基于精密滚珠丝杠传动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设计[J]. 机电工程,2016,33(2):48-51.

[7] 伊唯特科技有限公司. 焊接机器人 不锈钢散热器焊接专机 自动焊接机械手说明书[M]. 伊唯特科技有限公司,2021.

[8] 谭敏,赵文博,周立新,等. 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设计及传动方案研究[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0,7(1):21-28.

[9] 陈春晖,王文强,李立,等. 基于PLC控制系统的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设计与实现[J]. 自动化与仪表,2019,35(2):60-63.

[10] 赵志刚,刘建国,张辉,等. 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腕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12(1):17-20.

项目来源:1.河南省教育厅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412746045);

2.郑州科技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DC20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