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德育工作教学策略的优化研究

作者

凌咏梅

广东省罗定市 罗定市罗城中学 527299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德育工作教学策略的优化方案。通过分析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挑战,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优化建议,以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的道德素养。研究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初中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学策略;优化研究;实效性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优化德育教学策略,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与实践探索,为初中德育工作的改进与创新贡献力量。

一、初中德育工作现状与挑战分析

(一)初中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德育内容多围绕传统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行为准则展开。在道德规范教育中,着重教导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基本美德,通过课本知识讲解和教师的言传身教,试图将这些理念传递给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则以历史事件、英雄事迹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然而,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课堂上,理论灌输占据主导,教师往往通过讲述概念、背诵条文的方式开展德育教学。像在讲解道德规范时,只是单纯阐述诚实守信的含义,却很少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其内涵。且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运用不足,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导致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

当前对初中德育实施效果的评估,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考试侧重于对德育知识的记忆考查,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难以反映其真实的道德素养。而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估,多依靠教师主观判断,缺乏客观、量化的标准。比如,对于学生是否遵守纪律的评价,不同教师可能因个人标准不同而给出不同结论,这使得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大打折扣。同时,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实践、小组活动中的道德表现,无法全面、综合地衡量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二)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广泛,各种价值观纷至沓来。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通过影视、游戏、网络文章等形式渗透,对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干扰。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如一些学生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将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忽视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部分学生受个人主义影响,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日益凸显。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他们对德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传统统一化的德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学生可能更适合通过辩论、演讲等活动接受德育;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可能在安静的阅读、反思中获得更多感悟。但目前的德育教学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至关重要。然而,不同家庭的教育环境千差万别。有些家庭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身作则,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而有些家庭则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培养,甚至有些家庭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如家长经常争吵、言行不一等,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这些差异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在与家庭教育协同合作时面临诸多困难。

二、初中德育工作教学策略的优化建议

(一)更新德育理念,强化人文关怀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课堂上,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道德问题。例如在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诚信”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诚信困境以及解决办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诚信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由教师讲解诚信的重要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同样关键。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等,心理较为敏感脆弱。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时,适时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情感层面给予学生支持与关怀。

(二)创新德育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能让德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案例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如校园内的同学互助事件、社会上的公益活动等,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他们从案例中总结道德经验与教训。情境教学则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如模拟法庭、社区志愿服务场景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道德认知与行为。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德育教学形式,也是提升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感人的道德模范事迹视频,用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触动学生的心灵;还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德育知识竞赛、主题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局限于知识记忆和行为规范,还应涵盖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社会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比如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观察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表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等。实施多元化、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意味着评价主体不再单一,除了教师评价,还应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学生自评时,反思自己在德育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互评能让学生从他人视角发现自身问题,促进共同进步。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日常德育学习与实践中的表现,如记录学生在一学期内参与的德育活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进步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德育发展轨迹,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结语:初中德育工作教学策略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与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期望能够为初中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新提供有益的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德育工作的动态,为推动初中德育工作的全面提升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印.初中德育教育的策略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2,(11):124-125.

[2]陈彦艳.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04):18-19.

[3]李信任.从家校合作角度谈初中德育教学[J].教育界,2021,(0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