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傅抱石山水画画题与所处时代联系的探究
周文楚
山西大学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6
摘要:卜登科在《傅抱石山水画艺术研究》一书中从社会学等角度集中、系统地研究了傅抱石先生创造山水画作品的内因与外因,他通过对傅抱石先生众多笔墨实践与新中国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进行详尽分析,对傅抱石山水画中笔墨的发展和转折,讨论傅抱石山水画的形式和观念以及其笔墨形式观念形成背后的动因。本文基于此书籍的第三章傅抱石艺术创造外因分析,对傅抱石新中国前后山水画作品命名进行思考论述。
关键词:傅抱石;山水画;画题;家国情怀;其命维新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创作趋势与观念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大多数的中国画家身上得以体现。李可染、傅抱石、孙博文等此时的名家,因得益于近世以来艺术界重视艺术家“学问、才情、人品、思想”学术修养的重要性,这些画家无不能够审时度势地将自己的绘画实践与时代诉求、社会情势紧密结合。其中,傅抱石从巴蜀时期山水作品中对画作命名追求“诗画统一”的效果,力图呈现某种朦胧意向的隐喻,到建国后画作命名中所展示的现实性和民族性,都深刻地反映了傅抱石对于时代变幻和政治环境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命名和题材背后隐含的民族精神实质。
一、巴蜀时期山水画画题——抽象性的隐喻
1.1社会背景
傅抱石于1939年至1946年寓居重庆,此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灾难,傅抱石的研究与创作也均受政治背景影响。例如在他撰写的许多文章均与“抗战”形势有关,而画题也多是某种朦胧意向的呈现,借此来隐喻表现国家和民族在这一时期正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他还提出“中国画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而这种精神又是和民族国家同荣枯共生死的”。他无法用明朗的方式为处在艰难时期的国家做贡献,但却用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了众多隐喻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担忧的绘画。
1.2抽象题目与风雨题材中的家国情怀
此间,傅抱石笔下的作品更是寄托了对国家深切的情感以及浓浓的担忧。其中《巴山夜雨》虽然题目颇有诗意,但与艺术家的主观感情色彩紧密相连。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画家的心中自然也充满着担忧,但又不可使自己的心境一目了然,如词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令人欢愉的,但对于沉浸悲痛中的诗人却是见之溅泪,此画亦是如此。图中景物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画面下方小屋里透出亮光,似有一束曙光,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意蕴,隐藏着画家不可言说的家国情怀。
这种隐晦的表达并不是傅抱石所独有的,早在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起就是使得画作命名转向了诗意化与隐喻,如徐渭的《墨葡萄图》以物喻志反映本人的精神困境。在战乱或政权更迭的明末清初,画家往往通过对画作的命名及题材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或逃避,可见画家的画作既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思潮、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也承载了艺术家对现实的观察与精神追求。
二、建国后山水画画题——具象性的显示
2.1社会背景
傅抱石篆刻中一方印章的印语“其命维新”,即追求新气象、新面目之意,当然也内涵一种时代感召下的个人担当。他曾说:“中国绘画笔墨技法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为适应作品思想内容的要求而形成和发展的,它和画家的思想感情之间有共鸣和呼应......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这是一条毋庸怀疑的大道理。”从很早开始,傅抱石就潜心研究石涛,同他一样也大力倡导民族绘画精神,将个人感悟与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相融合,使山水画成为民族精神的视觉符号。
1949年后,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所有一切须按照符合政党和国家发展的既定路线前进。首先,傅抱石身处于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感受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政治命运的改变激发了傅抱石隐藏的心中已久的家国情怀。其次,从傅抱石撰写的众多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对政治有一种天然的热情与亲近,结识的郭沫若、张道藩、陈毅、康生给予傅抱石无论是在政局的认识、艺术观改变等方面产生极大影响,可以说傅抱石的绘画实践能与时代诉求紧密结合,这深刻地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与政治交游中。
2.2具象题目与现实主义题材中的家国情怀
从傅抱石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其山水画中多为真实的生活。从新中国成立起,由于政治环境以及个人境遇的改变,傅抱石的绘画风格开始也由探索至成型的转折关键阶段,此时的画作题目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画家在艺术锐变时期的思路,这一阶段的特征明显体现出画家这时在画题上意欲摆脱寓意性范围而转入具象的表达,从金刚坡时期画作题目的抽象隐喻过渡到了如今的具象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整个时代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内忧外患,傅抱石在山水画创作中始终显露出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无论是从重庆金刚坡到南京,还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点都不曾改变。
傅抱石新中国时期山水画按照题材大致分为以塑造社会主义形象为主的写生山水和革命现实山水两类,南京雨花台、江西井冈山等具有特定含义的地方,都变成了傅抱石笔下的形象用来歌颂瞻仰。例如南京雨花台是傅抱石50年代一直在重复创作的题材,这幅画描绘的主题是195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冒雨前往雨花台祭奠先烈的情形,画面取景于登临雨花台的一处道路交汇的山坳,蜿蜒山路上散布着各色雨伞给情绪低沉的画面带来一丝光亮,远处山顶上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还有《延安》《新安江》这类反映现实生活,刻画并展现社会主义领导下祖国壮美山河形象的山水画,都显示出傅抱石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歌颂与热爱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三、总结
“物有其名,品有所类”,画题不仅对作品整体有一种象征性的概括,也反映了画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考察影响傅抱石建国前后山水画命名变化的外部因素中,很大一点是傅抱石本人对于政治、时势等方面的变化有一种天然的敏觉性及自觉性,在题目创作题材和命名方面,无论是隐性的暗喻还是显性的表达,在画意中都体现出与傅抱石学养相匹配的审美境界以及爱国情绪,以中国画的民族性标识来鼓舞斗志。
傅抱石笔下山水画的画题既表现己心,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客观物象不同的旨趣。这体现在巴蜀时期的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并很大程度上将时代的诉求融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以及技术创作中,新中国成立后又广泛交游,包括与一些政治人物的往来,一以贯之地将绘画实践与时代诉求紧密结合。可以说,山水画的题材和命名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在动态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下,体现着不同的诉求。
参考文献:
[1]万新华.傅抱石艺术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22.
[2]陈传席.傅抱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7-39.
[3]郭原,陈晶晶.傅抱石客蜀时期人物画的家国情怀[J].《大众文艺》,2023.
[4]傅益瑶.我的父亲傅抱石[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奎潮,光霁.其命维新——傅抱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聂振斌.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黄戈.踪迹大化·其命唯新—傅抱石绘画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8]周晓风.当代意识形态与新中国文艺政策[J].文艺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