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急诊创伤患者的综合护理时效分析与干预策略

作者

麦合布拜姆·帕尔哈提

伊犁州新华医院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摘要:随着急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急救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急诊创伤患者的综合护理时效分析与干预策略成为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近年来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响应时间、等待时间、治疗效率等关键要素对急诊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结合最新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优化急诊创伤团队响应机制、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加强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等具体干预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高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留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诊创伤;综合护理;时效分析;干预策略

一、引言

创伤是指由外部力量直接作用于人体所导致的身体损伤,其突发性和危及生命的特性要求急诊救治必须迅速且高效。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和质量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深入分析急诊创伤患者的综合护理时效,并提出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于提升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急诊创伤患者的护理时效要素分析

(一)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指从患者抵达急诊室到急诊创伤团队开始治疗的时间间隔,这一时间段内,急诊创伤团队需要迅速完成患者的初步评估,启动相应的救治流程。响应时间的快慢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若响应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最佳救治时机。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是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分析的首要任务。

(二)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指患者在急诊室内等待治疗的时间,长时间的等待可能加剧患者的焦虑和痛苦,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等待时间过长也反映了急诊室资源利用的不足和流程管理的问题。优化急诊室资源配置、加强流程管理,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是提高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的重要途径。

(三)留院时间

留院时间取决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合理的留院时间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但过长的留院时间可能增加医疗成本和占用医疗资源。缩短患者留院时间,提高治疗效率,是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分析的重要目标。

(四)护士工作负荷

护士工作负荷是影响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过高的工作负荷可能导致护士工作效率下降,护理质量受损。合理调配护士资源,减轻护士工作负荷,是提高急诊创伤患者护理时效的有效途径。

(五)护理流程协调

护理流程的协调性和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护理流程应清晰、明确、标准化,并与其他医疗流程相衔接。通过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流程协调性和规范化程度,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三、急诊创伤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策略

(一)优化急诊创伤团队响应机制

急诊创伤团队应建立快速响应体系,确保患者抵达急诊室后能迅速得到救治。这包括设置专门的急诊创伤救治通道,优化患者分流流程,确保重伤患者优先得到救治。急诊创伤团队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救治效率和成功率。急诊创伤团队成员应具备高度的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救治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二)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根据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合理调配急诊室资源,包括医疗设备、药品、人员等。确保在救治高峰期能够迅速增加救治力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加强急诊室的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药品的充足供应。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等待时间。如采用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和共享,提高救治效率。

(三)提高治疗效率,缩短留院时间

根据患者的伤情和救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留院时间。加强对患者病情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在留院期间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护。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在留院期间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护。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四)合理调配护士资源,减轻工作负荷

根据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和护士的工作能力,科学排班,确保在救治高峰期有足够的护士参与救治工作。合理安排护士的休息和轮班,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护理质量受损。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护士的专业素养和救治技能。使护士在救治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各项任务,减轻工作负荷。

(五)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流程协调性

根据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需求和临床经验,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确保在救治过程中,护士能够按照流程迅速、准确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加强对护理流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急诊创伤团队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在救治过程中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协调行动。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四、具体干预措施

(一)快速评估与复苏处理

患者抵达急诊室后,护士应迅速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伤情、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状况等。评估结果应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级救治,确保重伤患者优先得到救治。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复苏处理。包括体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有条件时可使用呼吸面罩及手法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支持呼吸。复苏处理应迅速、准确,以挽救患者生命。加强对复苏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二)止血、包扎与固定

护士应迅速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采用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等方法进行止血。止血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伤口,避免过度压迫导致末梢循环变差、坏死。加强对止血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关节和敷料并止痛。护士应选择相对干净或没有异物的包扎材料,对伤口进行包扎。包扎过程中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过松导致伤口再次污染。加强对包扎患者的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夹板固定、绷带固定等。固定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和软组织,避免过度压迫导致损伤。

(三)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

护士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包括使用镇痛药物、心理疏导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虑情绪。加强对疼痛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疼痛加重或新的疼痛点。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包括安慰、鼓励、解释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四)感染预防与控制

急诊创伤患者常存在开放性伤口和污染情况,易引发感染。感染预防与控制是急诊创伤患者护理的重要方面。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伤口清洁、消毒和换药工作,确保伤口的清洁和干燥。加强对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结束语

通过优化急诊创伤团队响应机制、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合理调配护士资源、优化护理流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快速评估与复苏处理、止血包扎与固定、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及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具体干预措施的实施,也为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华,张晓明,王丽.急诊创伤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5),628-632.

[2]赵敏,刘涛,陈芳.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创伤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研究.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4),412-415.

[3]陈晓红,杨柳,高洁.急诊创伤患者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策略探讨.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3).8(1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