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

作者

冀海清

内蒙古呼和浩特抽水蓄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010000

摘要:电力公司车辆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高效运转和服务质量,但当前在管理制度、技术应用、人员培训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安全隐患频发。本文通过对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其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从制度完善、技术支持、人员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电力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问题分析;改进措施;安全运营

电力公司的日常运营离不开车辆的支持,这些车辆承担着设备运输、紧急抢修等重要任务,其安全管理水平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然而,随着车辆使用规模的扩大和运行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难以有效控制。加之技术手段不足和驾驶员安全意识薄弱,进一步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亟需从多角度重新审视车辆安全管理问题,寻求系统性的改进措施,以确保电力公司在安全、效率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全面提升。

一、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车辆安全管理现状

电力公司车辆的类型包括专用工程车辆、巡检车辆和通勤车辆,其运行任务涵盖设备运输、应急抢修和日常运营[1]。这些车辆的管理通常由后勤部门负责,采用车辆定期维护、驾驶员定期培训和运行记录备案的管理方式。然而,在管理实践中,这些制度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例如,一些车辆仅在发生故障时才进行维修,缺乏系统性的预防性维护计划;部分驾驶员对管理制度的熟悉程度较低,导致运行过程中的违规操作频繁。

(二)车辆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层面问题

当前的管理制度大多偏重于形式化文件而缺乏操作性,如对于车辆的使用权限、调度流程和维护计划并未有明确规定。此外,安全管理责任的划分不够清晰,在事故发生后难以有效追责。

2、技术层面问题

车辆的监控设备和管理平台老旧,无法实时获取运行数据,且车载传感器的配置不足。例如,部分车辆未配备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胎压监测系统等安全辅助设备,增加了运行中的隐患。

3、人员层面问题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未接受系统的驾驶安全培训。在车辆调度高峰期,疲劳驾驶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驾驶行为监控系统未能实时干预,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4、运行管理问题

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主要依赖驾驶员的主观判断,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和标准化流程。事故处理机制不完善,缺少对典型事故的复盘分析,导致管理中的经验教训难以积累和传承。

二、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健全

车辆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但在权限划分和工作协调上存在断层[2]。例如,调度部门关注车辆利用率,而安全管理部门关注事故率,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绩效考核标准。

(二)技术支持不足

电力公司车辆监控主要依靠传统的GPS定位系统,未能充分应用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同时,现有的安全评估系统仅停留在定性阶段,缺乏量化指标作为指导依据。

(三)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深度

电力公司虽每年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但形式单一且针对性不足,无法有效激发驾驶员的参与热情。例如,安全培训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事故模拟和实操演练。

(四)外部环境的影响

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如山区作业或恶劣天气条件,进一步增加了车辆运行的风险。此外,行业相关法规标准更新较慢,未能完全适应现代化车辆管理的需求。

三、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车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电力公司需要制定细化的管理制度,在车辆调度方面,应将工作细化为任务申请、审批、分配和调度跟踪四个步骤[3]。首先,任务申请由各部门填写标准化的《车辆使用申请单》,明确使用时间、目的地和任务类型;其次,审批机制根据任务紧急程度设定多层级流程,例如,紧急抢修任务由值班调度员直接批准,日常用车则需部门主管审核后报备调度中心;接着,调度中心结合任务需求和车辆状态合理分配任务;最后,通过GPS定位系统和任务管理软件对车辆运行轨迹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确保高效执行。在车辆使用环节,制定《车辆使用管理手册》,规范驾驶员的操作流程,如出车前按点检表逐项检查车辆,并填写点检日志,同时在任务结束后提交运行里程、油耗等反馈信息供存档。

(二)加强技术支持与智能化管理

为加强技术支持与智能化管理,电力公司应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提升车辆安全管理水平。首先,升级车载设备是提高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步骤。例如,可为车辆配备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车道偏离预警、自动紧急制动和盲点监测系统。这些设备能够在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突发危险情况下提供有效干预,例如,当车辆偏离车道时,系统会发出警告音并轻微调整方向,确保安全。其次,建设智能车辆管理平台是实现全面数据化管理的核心。通过车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实时采集车辆行驶速度、燃油消耗和驾驶员行为等关键指标。比如,当某辆车的油耗突然升高时,平台可以自动提示检查发动机或轮胎状态,提前预防潜在故障。此外,风险预警机制能够通过AI算法分析运行数据,对超速、急刹车等高风险行为进行实时警报,并生成个性化安全报告。例如,某驾驶员频繁出现急刹车情况,系统会针对其行为提供详细分析,并建议参加针对性安全培训。

(三)提升人员管理水平

提升人员管理水平是保障车辆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开展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对于新驾驶员,重点实施基础驾驶技能培训,包括车辆点检流程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而对于老驾驶员,则加强安全意识和新设备操作的培训,例如,通过VR模拟技术让驾驶员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恶劣天气或突发状况下的操作方法,从而提升实战能力。此外,优化驾驶员调度安排是减少疲劳驾驶的重要措施。公司可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合理安排任务,严格限制驾驶员连续驾驶超过4小时,并强制执行休息机制,确保驾驶员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最后,建立奖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的安全意识。设立“安全驾驶之星”评选活动,对全年无事故的驾驶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奖励,同时在企业内部公开表扬,以树立榜样和激励团队成员共同追求安全目标。

(四)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实现长期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公司可以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月活动,结合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知识竞赛和实操演练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例如,通过分析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让驾驶员深刻认识不安全驾驶的后果,从而增强安全意识。同时,将事故复盘教育纳入培训计划,例如,组织驾驶员观看事故现场视频并进行分组讨论,帮助他们理解错误行为的风险。此外,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企业内刊、宣传视频和电子公告等渠道传播安全理念,使每位员工都能将安全意识内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总结:通过对电力公司车辆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制度不完善、技术支持不足、人员管理薄弱和安全文化缺失是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细化管理制度、引入智能化技术、优化人员培训与调度、强化责任落实以及构建安全文化氛围,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隐患,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于金华.浅析油田企业车辆设备管理与运行[J].中国设备工程,2023,(24):12-14.

[2]陈龙.探究油田运输管理中车辆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5062.

[3]尚莉莉.电力企业加强车辆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J].四川建材,2021,47(11):236+243.